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非正规就业组织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3 01:00

  本文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组织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就业难是转型时期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是对我国政府社会经济管理职能的一大考验。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对解决我国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大意义。非正规就业组织是鼓励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方式实现再就业的重要途径,为促进再就业发挥了积极作用。就业和失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的突出问题。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多数国家都在促进就业,大力扶持非正规就业。在我国非正规就业已成为解决我国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都在促进非正规就业的发展,加大对非正规就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对非正规就业的正规化服务和管理体系,逐步加大对非正规就业人力资本投资,政府通过直接举办或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创业指导、管理咨询等来改善非正规就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从现实性角度讲,目前,解决就业和降低失业率成为了各级政府部门的当务之急。我们应当承认,发展非正规就业是对缓解就业压力的适时之作。但在实践中,由于非正规就业组织不受《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调整,劳动的标准(包括劳动条件、工资、工时、保险待遇、福利待遇)往往与现行劳动法律不相衔接,劳动者又无法享受用人单位提供的工伤保险待遇等问题,使该类组织处在劳动法律的监管之外。劳动仲裁部门又因主体不合格,并不受理该类纠纷,使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很难得到有效的保障。 本文认为,目前非正规就业组织立法最主要的缺陷在于对该类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民事主体地位问题是一切民事法律关系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其他问题的基础,不仅涉及其与其他主体之间的民事关系,并对交易安全有重大影响,同时还直接影响到该类组织在诉讼中的诉讼主体地位问题。目前非正规就业组织的从业人员不缴纳社会保险,面临着巨大的工伤及医疗风险,本文认为对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扶持,不应以牺牲法制和违反全国性法律为代价。可以在符合全国性规定的前提下,通过地方政府的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来实现。同时要将非正规就业组织纳入到《劳动法》及《劳动合同法》的调整范围以内,使非正规就业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可以享受到正常的社会保险待遇。避免地方性规定与全国性法律及行政规章的矛盾。
【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组织 劳动法 社会保险法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1
  • 第一章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原因及发展现状11-13
  • 第一节 非正规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现状11-13
  • 一、转型时期我国的就业压力11
  • 二、政府的就业政策取向11-12
  • 三、非正规就业的定义12
  • 四、非正规就业劳动组织的定义12
  • 五、非正规就业组织在部分城市的发展现状(以上海为例)12-13
  • 第二章 非正规就业组织劳动法律适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上海为例)13-17
  • 第一节 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问题13-15
  • 一、当前非正规就业组织民事主体地位不明确13-14
  • 二、由于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民事法律地位不明确而导致的主要后果14-15
  • 第二节 非正规就业组织的主管部门问题15
  • 第三节 非正规就业组织在劳动法的规制之外15-17
  • 一、非正规就业组织不受劳动基准法的调整15
  • 二、非正规就业组织不受社会保险法的调整15-17
  • 第三章 规范非正规就业组织对策分析17-22
  • 第一节 要明确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民事主体地位17-19
  • 一、应该明确非正规就业组织属于企业(以上海为例)17
  • 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责任承担方式、内部组织结构问题17-18
  • 三、非正规就业组织民事主体的立法模式选择18
  • 四、非正规就业组织的转制问题18-19
  • 第二节 非正规就业组织的从业人员也应受到社会保险法的保护19-20
  • 一、非正规就业组织也应为本组织的从业人员缴纳社会保险金19
  • 二、非正规就业组织的从业人员更需要社会保险19
  • 三、非正规组织从业人员无法享受工伤待遇的保障(以上海为例)19-20
  • 第三节 对非正规就业组织的扶持应该通过政策优惠来实现20-22
  • 一、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协会,改善管理体制20
  • 二、提供更优质的政府服务20-21
  • 三、社会保险由地方财政给予补贴21-22
  • 参考文献22-23
  • 致谢2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勇军;高利红;;从国外发展状况看我国环境损害赔偿因果关系的认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02期

2 罗世荣;黄静芳;;评《农村土地承包法》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定性——再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胡小红;;论反垄断法所创设的自由竞争权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吕斌;;存款被冒取情形下的银行民事责任探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郭爱民;从英国农业现代化的历程看中国入世后农村土地问题的走向[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6 朱振;杨永磊;;“一人公司”面临的经济性双重征税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张晓云;;农民工劳动权益的行政法保护[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8 张丽蓉;舒强;张贤芳;;重庆市直辖10年来生态环境质量动态变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4期

9 刘书琼;;如何认定《商标法》第31条中的商标“使用”——兼评“陆虎”商标纠纷案[J];中华商标;2011年08期

10 汪维才;关于预期违约的认定及其救济问题的探析[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漫兰;;安徽省自然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发展[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康纪田;;限制财产权行使的法治取向[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杨龙;;中国经济区域化发展的行政协调[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政府管理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5 李文利;刘强;;中国高等教育财政六十年概览: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A];北京论坛(2010)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了我们共同的家园:责任与行动:“变革时代的教育改革与教育研究:责任与未来”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10年

6 王小平;;学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问题研究[A];自主创新与持续增长第十一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3)[C];2009年

7 冯克乃;;利益均衡理论及其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8 金海统;;水权究竟是什么?[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田保军;孙学亮;;刍议无因管理之“契约”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10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朱晓燕;论我国破产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制度的设立[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银晓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刘建勋;我国农村社会信用理念的生成及其法律保障[D];山东大学;2010年

6 许思思;人为影响下渤海渔业资源的衰退机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刘辉;科研诚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许俊强;目的港受领迟延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10 张旭亮;从本地市场到新国际劳动分工[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海宁;环境侵权损害赔偿社会化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杜兰兰;论个人所得税法对纳税人权利的保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霍慧超;论生命权的宪法保障[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4 潘媛媛;我国残疾人生存权保护中政府职责的法律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陈莹;私力救济的法经济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唐勇辉;农村房屋买卖法律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张艳;重整融资制度的法律经济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士东;论抛掷物或坠落物致人损害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石钟旭;侵权法框架内第三人侵害债权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非正规就业组织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1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1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e4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