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13:24

  本文关键词: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非全日制用工作为一种灵活就业的形式发展十分迅速。由于其短期性、灵活性和非规范性等特点区别于传统的标准的劳动关系形态,而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缺失以及相对缺乏的司法救济措施,致使我国非全日制用工中存在诸多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经常受到严重侵害,因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法律保护的难题。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非全日制用工中同工不同酬的问题予以解决,将会严重影响非全日制用工这一用工形式的健康发展,非全日制劳动者工作积极性也会下降,最终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本文结合《劳动合同法》等相关法律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规定,总结了我国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社会保险、任意解雇的限制、加入工会组织以及寻求司法救济等方面探讨其同工同酬权,同时通过比较国外先进的法律保护制度,借鉴国外有关非全日制用工中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经验,以期完善我国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制度。
【关键词】:非全日制劳动者 同工同酬权 法律保护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10
  • 绪论10-13
  • 0.1 选题背景10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0.3 研究意义和目的12
  • 0.4 研究内容与方法12-13
  • 第一章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概念及法理基础13-19
  • 1.1 同工同酬权的概念和内容13-14
  • 1.1.1 同工同酬权的概念13
  • 1.1.2 同工同酬权的内容13-14
  • 1.2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概念及特点14-16
  • 1.2.1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和特点14-15
  • 1.2.2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概念和特点15-16
  • 1.3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法律保护的理论基础16-19
  • 1.3.1 弱者保护理论16-17
  • 1.3.2 平等就业理论17
  • 1.3.3 企业的社会责任理论17-18
  • 1.3.4 默示契约理论18-19
  • 第二章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现状及问题19-26
  • 2.1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现状19-21
  • 2.1.1 立法保护现状19-20
  • 2.1.2 司法保护现状20-21
  • 2.2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21-26
  • 2.2.1 同工同酬权的立法保护存在不足21
  • 2.2.2 工资报酬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21-22
  • 2.2.3 社会保险法无法为非全日制劳动者“保险”22-23
  • 2.2.4 劳动关系任意终止且没有经济补偿金23-24
  • 2.2.5 同等的加入工会的权利形同虚设24
  • 2.2.6 司法保护存在的问题24-26
  • 第三章 国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及启示26-30
  • 3.1 国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概况26-28
  • 3.1.1 工资报酬方面的同酬权26-27
  • 3.1.2 社会保险方面的同酬权27
  • 3.1.3 不当解雇限制方面的同等待遇权27-28
  • 3.1.4 同等的加入工会组织的权利28
  • 3.2 国外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启示28-30
  • 3.2.1 树立平等保护的法律理念28
  • 3.2.2 统一完善的法律制度是基础28-29
  • 3.2.3 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29-30
  • 第四章 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对策30-36
  • 4.1 完善立法保护措施30-33
  • 4.1.1 对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同工同酬权予以明确30
  • 4.1.2 规范非全日制用工的劳动合同制度和工资标准30-31
  • 4.1.3 建立适合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制度31-32
  • 4.1.4 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同等的依法解雇权32-33
  • 4.2 完善司法监督措施33-36
  • 4.2.1 发展劳动争议案件的公益诉讼模式33-34
  • 4.2.2 扩大劳动仲裁的受案范围34-35
  • 4.2.3 完善劳动监察制度35-36
  • 结语36-37
  • 参考文献37-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蒋晟;;非全日制用工应如何认定?[J];人事天地;2010年21期

2 胡大鹏,张新波,吴学军;关于济南市促进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01期

3 ;非全日制用工的是与非[J];工友;2009年05期

4 路辛;;终止非全日制合同无须支付经济补偿[J];中国中小企业;2010年04期

5 唐毅;;从一起劳动争议看“非全日制用工”[J];劳动保障世界;2010年07期

6 ;不是全日制的打工者以小时计算工资的标准[J];农民文摘;2006年01期

7 一闻;;非全日制用工 用人单位能否按月支付劳动报酬[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6期

8 ;从业资讯[J];职业技术;2004年11期

9 ;不签订劳动合同单位不一定理亏[J];当代工人;2009年07期

10 姜睿雅;;非全日制用工制度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J];中国劳动;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颖萍;;关于非全日制用工若干问题法律适用的探讨[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胡小伟;;浅析胡锦涛同志的劳动观[A];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问题研究——重庆市研究生马克思主义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方劲;;社会劳动变迁过程中的个体安全议题[A];浙江省社会学学会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A];2007年度中国汽车摩托车配件用品行业年度报告[C];2008年

5 龚莹;;东北地区劳动力过剩条件下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邱小平;;新时期我国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A];管理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2008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资料汇编[C];2008年

7 吴光炳;;人力资源市场配置的障碍及对策[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理论与实践[C];1993年

8 杨俊青;;工资激励职能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劳资关系理论的发展与应用[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十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陈诗达;;市场化进程中的劳动关系变迁[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潘耀丹;;贯彻《劳动合同法》的策略和方法[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非全日制用工须符合规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3年

2 记者 蒋悦飞 通讯员 穗劳宣;广州非全日制职工最低工资7.5元/小时[N];广州日报;2007年

3 张喜亮邋任连国;非全日制用工 劳动者也有诸多权利[N];工人日报;2008年

4 劳障;我盟城镇就业培训提升了劳动者就业能力[N];锡林郭勒日报;2008年

5 吴志雄;破除“学历歧视”的意义[N];中国信息报;2005年

6 陈德明;林某能否享受工伤保险待遇[N];闽南日报;2008年

7 王光辉;有利于促进劳动者就业[N];商务时报;2008年

8 妥超云;一季度劳动力市场供小于求[N];酒泉日报;2008年

9 王宇红 记者 董云平;计时工小时工资不得低于4.3元[N];黑龙江日报;2005年

10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 张小建;大力加强职业培训 切实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N];中国教育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王皎皎;解雇保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牛雪峰;劳动力市场中介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时空演变的相互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松珍;调职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王天玉;工作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赵卫锋;《劳动合同法》与和谐劳聘关系的构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7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8 苏永照;我国劳动力市场行政分割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朱剑宇;中国劳工权益保障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王利迁;当代中国就业问题与和谐社会构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春立;论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权益保护[D];山东大学;2012年

2 付淑敏;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3 刘芳;试论非全日制用工制度[D];西北大学;2011年

4 左ei;我国非全日制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5 王旭染;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6 高媛;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徐春燕;非全日制用工法律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8 霍妍;非全日制用工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2年

9 周颖;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制度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10 张明;我国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缺陷及其完善[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非全日制劳动者同工同酬权的法律保护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43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c1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