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劳动力派遣业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盛行于60年代、70年代的欧美,并在70年代末传入日本。90年代,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派遣业也开始兴起。但是,我国并没有在劳动力派遣业出现后立即对此法律现象做出规范,而是任其自由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才先由地方立法,再到全国人大做出法律规制,至此劳动力派遣才有了合乎法律的地位,并有了统一的名称——劳务派遣。而在先前的社会实践中关于劳务力派遣的名词已出现很多,又都是指向同一概念,有称之为劳动派遣、劳动力派遣的,也有称之为员工派遣、劳务派遣、人才派遣和人才租赁等,借鉴国外经验的则还有雇员租赁(Employee Leasing)、雇员派遣(Employee Dispatching)、员工派遣(Secondment)、共同雇佣(Co-employrnent)、三角雇佣(Triangular EmployTnent)、劳动者派遣等名称。现劳动合同法赋予了统一名称,本文就以该名称展开讨论。 “劳动力不是商品”是国际劳工组织确立的与工人权利有关的核心原则。由此观点引起的争论,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并形成了一些国家对劳务派遣的政府垄断管制。既然劳动力不是商品,以劳动力中介为盈利模式的职业中介机构当然是不应被允许存在的,更不用说以劳务派遣为企业利润来源的劳务派遣机构了。然而,事实是一方面政府虽然对营利性劳动力派遣机构屡禁不止,另一方面却是劳动力中介市场的不断活跃以及劳务派遣现象在市场经济国家全面开花。时至今日,究竟应当将劳动力理解为不是商品,还是应当将当初确立的核心原则理解为“劳动力不仅仅是商品”? 关于劳务派遣理论的争论也是一个长期争执不下的问题。大陆法系国家发展了劳务派遣理论,提出了劳务给付请求权让与说和真正利他契约说,认为虽然在劳务派遣三方关系作中只有劳务派遣机构与受派员工之间形成了劳动关系,但实际用人单位或基于劳务请求权的让与,或基于利他契约的法律结构而取得对受派员工的工作指挥和监督权,解释了实际用人单位在未与受派员工形成劳动关系前提下却取得对受派员工工作指挥权,并负有对受派员工承担在劳动法上相应用人单位所要承担的义务的理论问题。作为英美法系成员的美国虽然没有通过成文立法对劳务派遣法律三方之间的法律关系结构做出规定,但以判例法形成了实际用人单位在一定条件下也要对受派员工承担雇主责任的“共同雇主”规则,解决了劳务派遣机构与实际用人单位应当共同对受派员工承担劳动法上义务的理论问题。我国在西方两大法系的影响下,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劳务派遣理论。当前学术界主要形成了一重劳动关系说、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残缺的劳动关系说和双重劳动关系说四种学说。一重劳动关系说坚持了传统劳动关系下的法律定位,双层运行说的实质是真正利他契约说与我国劳务派遣实践的结合,而残缺的劳动关系说虽然借鉴了共同雇主规则,但其本质上因为主张劳务派遣是人为地把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分解成两个特殊的残缺的劳动关系,只有将两个残缺的劳动关系合并起来才构成一个完整的劳动关系,则这种观点应当还是属于一重劳动关系说的范畴。目前关于劳务派遣理论的争论仍然存在,主要还是对于一重劳动关系还是双重劳动关系理论的取舍问题。 笔者认为一重劳动关系说或者存在解释权利转让后义务也随之一并转让却没有取得实际用人单位同意的漏洞,或者不能解释义务转让后劳务派遣机构仍然要对受派员工承担劳动法上义务的理由,或者不能解释实际用人单位在承担越来越多应当由受派员工劳动关系所在单位即劳务派遣机构所应当承担的义务后,劳务派遣制度还无存在必要的问题,而双重劳动关系说解释了实际用人单位与劳务派遣机构应当共同对受派员工承担劳动法上义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问题。虽然美国通过判例法形成的“共同雇主”规则对于成文法国家的司法借鉴存在一定困难,但是不论从解决关于劳务派遣实践中的三方法律关系的定位问题,还是解决社会公平公正问题,“共同雇主”规则对于当前我国劳务派遣制度的设立都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劳务派遣 法律关系 规制 评价 价值取向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5-7
- Abstract7-10
- 引言: 劳务派遣关系规制中的问题10-11
- 第一章 劳务派遣的内涵与表现形式11-22
- 第一节 劳务派遣的内涵界定11-14
- 一、劳务派遣的内涵11-12
- 二、劳务派遣的特征12-14
- 第二节 劳务派遣的表现形式14-18
- 一、雇用型劳务派遣和登记型劳务派遣14-16
- 二、招聘型劳务派遣与预定型劳务派遣16-17
- 三、公益性劳务派遣和商业性劳务派遣17
- 四、国内派遣和国际派遣17-18
- 五、短期派遣和长期派遣18
- 第三节 劳务派遣关系的再认识18-22
- 一、劳务派遣与职业介绍18-19
- 二、劳务派遣与企业间员工借调19-20
- 三、劳务派遣与承揽20-22
- 第二章 劳务派遣关系的事实状态考察22-34
- 第一节 劳务派遣的国际化展现22-25
- 一、国际公约对劳务派遣放松管制的趋势22-23
- 二、西方各国对劳务派遣放松管制的态度23-25
- 第二节 我国劳务派遣关系的现状及法律分析25-29
- 一、我国各阶段劳务派遣的事实状态25-26
- 二、中外劳务派遣关系的比较26-27
- 三、劳务派遣的相关问题27-29
- 第三节 现实劳务派遣中法律问题的分析29-34
- 一、规避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的义务29-30
- 二、逃避用人单位应承担的义务30-31
- 三、存在身份差别31
- 四、受派员工结社权受到制约31-32
- 五、无法接受培训32-34
- 第三章 劳务派遣关系法律性质考察34-40
- 第一节 劳务派遣关系法律性质认识的一般理论34-36
- 一、国际劳工组织政策对各国劳务派遣实践的影响34
- 二、劳务派遣关系的一般理论34-36
- 第二节 我国现阶段劳务派遣关系的法律性质认识36-38
- 一、一重劳动关系说36-37
- 二、一重劳动关系双层运行说37
- 三、残缺劳动关系说37-38
- 四、双重劳动关系说38
- 第三节 关于劳务派遣关系性质的再分析38-40
- 第四章 对我国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的分析40-50
- 第一节 我国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现状40-44
- 一、地方性法规对劳务派遣关系的调整40
- 二、地方性立法的主要规则、手段及其内容40-43
- 三、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关系的法律定位43-44
- 第二节 我国现行制度上的缺失分析44-47
- 一、未区分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求做出不同的制度安排44-45
- 二、派遣期限问题悬而未决45-46
- 三、支付绩效奖金成为劳务派遣机构法定义务的疑惑46
- 四、岗位培训难以实施46-47
- 五、结社权难以落实47
- 第三节 特殊劳务派遣现象的实证考察47-50
- 第五章 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的再思考50-54
- 第一节 劳务派遣关系立法价值取向的思考50-51
- 第二节 劳务派遣关系与立法构造的思考与建议51-54
- 一、制定不同的劳务派遣制度安排适应不同层次劳动者的需求51-52
- 二、对劳务派遣制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不宜规定过细52
- 三、为保护受派员工合法权益提供社会监督保障52-54
- 注释54-57
- 参考文献57-59
- 后记59-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襄咸;;宜昌市劳务派遣工的情况、问题及建议[J];中国工运;2011年08期
2 龙继寿;;劳务派遣用工的风险及防范[J];四川劳动保障;2011年05期
3 陈英凤;;遏制劳务派遣泛滥需法律“给力”[J];工会博览(下旬刊);2011年06期
4 田玉莲;;被派遣劳动者与用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分析[J];法制与社会;2011年23期
5 陈英凤;;规范劳务派遣 亟待法律“给力”[J];中国工运;2011年07期
6 陈英凤;;遏制劳务派遣泛滥需法律“给力”[J];人才资源开发;2011年08期
7 王亚男;李澜;;船员外派法律关系构成之法理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11年04期
8 胡高崇;;劳务派遣乱象纷繁 同工同酬形同虚设[J];法庭内外;2011年08期
9 李社景;;推动劳务派遣工入会工作逐步走上正规[J];中国工运;2011年08期
10 李一然;;劳务派遣中的四大侵权现象[J];劳动保障世界;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婷;;实验动物福利立法初探[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4年
2 刘俊海;;证券投资基金立法研究[A];中国商法年刊第三卷(2003)[C];2003年
3 张艺;郭峰;;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法律关系探讨[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一)[C];2008年
4 廖彩荣;;学术期刊著作权法律关系分析及其保护[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六集)[C];2008年
5 赵广英;;劳务派遣用工利弊分析[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于博;;完善和规范我市劳务派遣用工的对策建议[A];第八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刘旭芳;;论生态补偿制度的法律关系[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青年学者论坛专辑[C];2006年
8 方维忠;;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不足及立法建议[A];当代法学论坛(二○○九年第3辑)[C];2009年
9 何德宝;;劳务派遣退回制度初探[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横井和彦;窦少杰;孟建兵;;七、从“劳务派遣”说开去——中日劳务派遣及其相关制度的比较研究[A];2010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爱榕;浅析我国劳务派遣现状[N];江苏法制报;2009年
2 记者 王海燕;本市劳务派遣用工规模趋升[N];解放日报;2011年
3 本报实习生 问灿 刘燕 本报记者 刘常俭;不应收取的“中介费”[N];河北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王娇萍;夯实劳动关系的起点[N];工人日报;2005年
5 王比学;保护劳动者权益的劳务派遣该向何处去?[N];协商新报;2006年
6 赵利芳;20员工状告甘肃东航“不守法”[N];甘肃法制报;2008年
7 高罗胜 缪友清 姜宏强;金坛“劳务派遣制”有效破解民工难题[N];常州日报;2005年
8 记者 蓝云 实习生 黄若凌;我省将做大劳务派遣市场[N];福建日报;2003年
9 蓝云;劳务派遣,带活就业一盘棋[N];福建日报;2003年
10 肖玉保 吴铎思;福建:工源不足劳务派遣处境难[N];工人日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冰心;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2 赵亮;我国助学贷款法律关系的宪政之维[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亚南;分析实证语境下反垄断复合法律关系的法理反思[D];吉林大学;2012年
4 杨运涛;国际货物多式联运法律关系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5 刁慧娜;高校教师劳动合同法律适用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朱虎;萨维尼法律关系理论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7 朱孟强;我国高等学校与大学法律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李爱君;电子货币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韩光明;不动产相邻关系规则分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周清林;权利能力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红;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2 崔玲;我国劳务派遣立法问题研究[D];烟台大学;2009年
3 曲智;完善劳务派遣法律规制的若干思考[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朱楠楠;我国劳务派遣中被派遣劳动者权益保护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王硕;劳务派遣中雇主的责任及法律风险防范[D];吉林大学;2011年
6 黄皓;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7 刘星;基层供电公司劳务派遣工作的研究与思考[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0年
8 尹晨臣;现阶段我国劳务派遣中的劳资关系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高丽华;“三性”原则视角下我国劳务派遣立法发展方向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张亚琦;论劳务派遣用工中若干实践问题及制度完善[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劳务派遣关系法律规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43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4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