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关系的法学内涵及法律特征分析
发布时间:2017-04-27 03:03
本文关键词:劳动关系的法学内涵及法律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劳动法上的劳动关系主要是指作为劳动力所有者的劳动者与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用工方,通过平等协商订立劳动合同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者要按照用工方的内部分配参加劳动,接受其管理与指挥;用工方要依照劳动法律的规定以及双方的约定向劳动者支付工资。其基本构成要素是劳动者、工会以及雇主。劳动关系所具备的法律特征应当包括:劳动者的身份性、伦理性、经济性特征,劳动者为了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料,而不得不依附于生产资料所有者,经过劳资主体平等的双向选择进入到工作领域后,劳动者对用工方就具有了身份与人格上的从属性,要接受其内部分工、控制、指挥与管理,按照其生产计划要求来工作,从而创造劳动力价值;用工方的控制性、组织性特征,形成劳动关系后,用工方就享有了使用和支配劳动者劳动力的权利,即在符合劳动法律所规定的最低劳动标准的基础上,用工方有权力对劳动者进行工作安排以及对劳动状况进行监督和控制。 我国《劳动合同法》以“用工”作为劳动关系成立的司法标准,用工的认定应当将静态和动态因素相结合,即一方面劳动关系主体需要符合条件,另一方面,要将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相结合,形成合作、隶属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对于用工与签订劳动合同之间的效力关系应当分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劳动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在灵活就业的形势下,明确劳动关系的内涵及特征,有利于规范用工方企图逃避劳动关系制约的现状,从而实现法律最大限度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本质,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价值。
【关键词】:劳动关系 劳动法 劳动者 雇主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2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导论6-8
- (一) 论文选题的意义6
- (二) 国内外关于该课题的研究现状6-8
- 第一章 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与实际价值8-12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研究的理论价值8-9
- 第二节 劳动关系研究的实践价值9-12
-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及在法律上的定性12-22
- 第一节 西方劳动关系理论12-17
- 一、西方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及流变12-14
- 二、劳动关系的理论模型及体系14-17
- 第二节 国内劳动关系理论17-20
- 第三节 法律上劳动关系的定性分析20-22
- 第三章 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及法律特征22-35
- 第一节 劳动关系的构成要件22-29
- 一、劳动者22-26
- 二、工会26-28
- 三、雇主28-29
- 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29-35
- 一、劳动关系与其他相似社会关系的法律辨析29-33
- 二、劳动关系的法律特征及实体要件33-35
- 第四章 劳动关系的司法认定标准35-43
- 第一节 我国法律对劳动关系的司法认定35-37
- 第二节 劳动关系司法认定标准的主要类型——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7-40
- 一、主体性认定标准——通过定义“劳动者”认定劳动关系37-38
- 二、内容性认定标准——划分若干检验指标认定劳动关系38-40
- 第三节 本文对劳动关系司法认定标准的界定40-43
-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秦国荣;;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劳资伦理定位与制度安排[J];中国法学;201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劳动关系的法学内涵及法律特征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97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29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