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9 09:13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始终将经济高速发展作为全民努力奋斗的主要目标,经济高速运转、市场竞争激烈,使得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要求越加严苛,超时加班、工作环境恶劣、职场压力变大、岗位竞争残酷,以及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时对劳动者自身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漠视和忽略,都严重影响了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女性职工性骚扰事件、员工报复企业事件、职场侮辱等事件都说明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完善迫在眉睫。在我国,针对劳动者健康保护,已有《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精神卫生法》等法律予以比较详细的阐述和规范。但是其中对职业心理健康方面的预防和补救措施尚未有足够的体现,有待完善。只有既关注劳动者生理健康又重视心理健康,才是从根本上维护了劳动者的健康权利。本文意义在于,一方面强化理论知识,填补此领域空白,通过国外既有先进经验的学习归纳,针对国内现实状况,提出合理化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希望促进理论的实践化、现实化,促进法律完善。文章本身立意新颖,缺乏较全面的参考,因此本文理论价值较大。同时作者将“员工帮助计划”法定化,提出法律规范与“员工帮助计划”机制相结合,双重保障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权利的新思路。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正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的法理分析,包括定义、类型与特征。 第二部分是从国外关于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的法律实践入手,进一步详细了解国外关于这一领域的法律法规和实践情况,借鉴其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法律空白。 第三部分是对于国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现状的探究,旨在了解我国现目前的法律进度,为之后提出建设性意见提供理论基础。 第四部分是分析现今国内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所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找出问题所在,对症下药。 第五部分是提出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提出可行性建议,使得从法律层面进一步规制对劳动者心理健康的侵犯行为,完善劳动者权益保护的法律体系。
【关键词】:职业心理健康保护 立法模式 员工帮助计划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8-9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9-11
- 1.2.1 国外现状综述9-10
- 1.2.2 国内现状综述10-11
-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11-12
- 2 劳动者职业健康权法理分析12-16
- 2.1 劳动者职业健康的定义12
- 2.2 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的涵义及特点12-16
- 2.2.1 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的涵义12
- 2.2.2 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的特点12-13
- 2.2.3 职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分析13-14
- 2.2.4 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14
- 2.2.5 劳动者职业健康权法律化思考14-16
- 3 主要国家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16-20
- 3.1 主要国家的立法考察16-17
- 3.2 主要国家的司法实践17
- 3.3 对完善我国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的借鉴与启示17-20
- 3.3.1 职业心理健康的特点决定对其保护应以预防为主17
- 3.3.2 偏重保护劳动者,加重企业责任17-18
- 3.3.3 职业心理健康权保护的立法特点要求基本法律和政策法规同时并存18
- 3.3.4 职业心理健康权保护范围应包括反歧视和反职场欺凌18
- 3.3.5 构建立体全封闭的职业心理健康权保护体系18-20
- 4 我国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法律保护制度现状20-23
- 4.1 国家层面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20-21
- 4.2 地方法规、规范性文件21-22
- 4.3 重庆市法规、规范性文件22-23
- 5 我国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分析23-27
- 5.1 我国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23-25
- 5.1.1 职业心理健康法律保护制度存在缺陷23-24
- 5.1.2 用人单位法律意识淡漠,忽视劳动者合法权益24-25
- 5.1.3 劳动者自我保护和依法维权意识淡化25
- 5.2 我国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法律保护存在问题分析25-27
- 5.2.1 “劳动行政监察+劳动者个体维权”模式需完善25-26
- 5.2.2 劳动法体系需完善,制度结构层次需完备26
- 5.2.3 职业卫生心理健康保护体系需完善,部门职责需具体到位26-27
- 6 我国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制度的完善27-35
- 6.1 立法指导思想和理念27
- 6.2 立法模式27-32
- 6.2.1 美国劳动者保护立法模式27-29
- 6.2.2 我国劳动者保护立法模式29-31
- 6.2.3 对我国构建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法律立法模式的建议31-32
- 6.3 立法技术32-33
- 6.4 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立法建议33-35
- 6.4.1 法律层面完善劳动者职业心理健康保护制度33
- 6.4.2 EAP 本土化思考及实施构想33-34
- 6.4.3 EAP 服务项目纳入法律范畴,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34-35
- 致谢35-37
- 参考文献37-39
- 附录3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太月;;我国经济性裁员中的劳动者保护探析[J];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年11期
2 俞里江;;论劳动合同的缔约过失责任——以劳动者保护为视角[J];法学杂志;2009年10期
3 姜艾国;;劳动者保护缺失造汇率“软肋”[J];w
本文编号:3346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34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