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30 13:14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2008年颁布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相对于《劳动法》而言,增设了许多新的制度,如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劳务派遣制度等。整部《劳动合同法》均体现了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制度设计,主要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劳动者仍然处于弱势。《劳动合同法》作为社会法的范畴,在设计相关制度时应当偏重于保护弱者,特别是在一些用人单位可能利用其强势地位损害劳动者权益的制度上,更应由法律作出明确的规定,以维护双方的利益均衡。但是应当看到,劳动合同服务期作为一项新的制度,是《劳动合同法》中允许用人单位可以同劳动者签订由劳动者支付违约金的仅有的二条款之一。市场经济下的用人单位应当拥有很强的用工自主权,但笔者认为目前法律对其限定性太强,立法时考虑的过于片面,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情形有些脱节,导致法律在执行过程中起不到应有的作用。本文选取劳动合同服务期作为研究对象,认为该制度规定缺乏合理性,只注重了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忽视了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这一立法宗旨,故而本文在社会法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角度,对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提出完善建议。从理论意义上看,一方面寄希望于通过分析,提出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建议,另一方面,完善的服务期制度对于构建稳定的劳动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意义上看,完善的劳动合同服务期使得用人单位更愿意投入更多的培训费用去对劳动者进行培训,提升用人单位自身竞争力的同时也提高我国社会的生产力;另外,通过对违约责任的分析,提出新的用人单位在恶意竞争引入劳动者的情形下也应承担违约责任,从而减少用人单位之间“挖墙脚”现象的出现,避免了用人单位之间争夺人才的恶性竞争。本文创新之处在于从大局上构建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立足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出赋予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更大的自主权,法律只需在最长服务期限上、违约金数额上等方面进行限制性规定,如此可以更好的维护劳动关系的稳定,让用人单位可以更愿意对劳动者提供专业培训,在提升自身企业竞争力的同时,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 文章结构方面,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主要通过对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基本情况的介绍以及结合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些许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建议。 第一部分是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概述,主要介绍了服务期制度的概念、性质、理论基础以及和其与相关制度的区别与联系。性质上结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中规定的当服务期长于劳动合同期时的规定,将其界定为劳动合同期限的延长;理论基础方面,分别从经济学理论和发现理论作分析,经济学理论基础为理性经济人学说和博弈论学说,法学理论基础为《劳动合同法》之立法宗旨以及民法中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 第二部分是我国有关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立法介绍以及缺陷分析,首先按立法进程分别介绍了《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前的一些部门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中对劳动合同服务期的相关规定,而后介绍了《劳动合同法》对服务期制度的规定,并对比两部分规定中的区别进行了简要分析。其次根据立法现状并结合实际对适用范围、服务期最长期限、违约金的计算方式以及违约责任的承担等进行了分析。 第三部分是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完善,首先从构建服务期制度的理念出发,提出以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主,在此基础上再基于劳动者分层学说,提出扩大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自由协商的权利,只要服务期协议不违反《劳动合同法》强制性规定即为有效。最后是制度的在构建,首先提出适用范围的扩大,提出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提供的特殊待遇也可以约定服务期,其次从最长期限上和违约责任上对其进行限制,一方面在空间上扩大了劳动合同服务期的适用范围,另一方面在时间上和违约责任上对其进行限制,以弥补了适用范围扩大可能带来的不利后果,如此更有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关键词】: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法 劳动合同服务期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0
  • 1 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概述10-22
  • 1.1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概念和特征10-13
  • 1.1.1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概念10-11
  • 1.1.2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特征11-13
  • 1.2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法律性质13-15
  • 1.2.1 劳动合同服务期是劳动关系的存续期限13-14
  • 1.2.2 劳动合同服务期本质上是资本与劳动力使用权的交换14-15
  • 1.3 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理论基础15-18
  • 1.3.1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经济学基础15-17
  • 1.3.2 劳动合同服务期的法理学基础17-18
  • 1.4 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与相关制度的关系18-22
  • 1.4.1 劳动合同服务期与劳动合同期限的关系18-19
  • 1.4.2 劳动合同服务期与竞业限制期的关系19-22
  • 2 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相关立法介绍及缺陷22-31
  • 2.1 劳动合同服务期相关立法介绍22-25
  • 2.1.1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有关劳动合同服务期的立法22-24
  • 2.1.2 《劳动合同法》对服务期的规定24-25
  • 2.2 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缺陷25-31
  • 2.2.1 适用范围过于狭窄26-27
  • 2.2.2 未规定服务期最长期限27-28
  • 2.2.3 服务期违约金计算方式不科学28-29
  • 2.2.4 服务期违约责任设计不合理29-31
  • 3 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的完善31-41
  • 3.1 设计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时应遵循的理念31-34
  • 3.1.1 立足于维护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31-32
  • 3.1.2 赋予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更大的自主性32-34
  • 3.2 劳动合同服务期具体制度的完善34-41
  • 3.2.1 扩大劳动合同服务期的适用范围34-36
  • 3.2.2 规定合理的最长服务期限36-37
  • 3.2.3 应当采取更加合理的违约金计算方式37-39
  • 3.2.4 适当提高违约责任标准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后记44-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德淳;王炜敏;;劳动合同违约金问题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2 杜波;论违反劳动合同的违约责任[J];当代法学;2003年03期

3 冯彦君;;劳动合同解除中的“三金”适用——兼论我国《劳动合同法》的立法态度[J];当代法学;2006年05期

4 侯玲玲;;劳动者违约金约定禁止之研究[J];当代法学;2008年04期

5 冯彦君;王天玉;;劳动合同服务期规则的适用——以“东航返航事件”为切入点[J];当代法学;2009年04期

6 秦国荣;;服务期协议:概念、本质及其法律效力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7 董保华;;论劳动合同中的服务期违约金[J];法律适用;2008年04期

8 郑爱青;;和谐社会视野下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思考——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角度[J];法学家;2007年02期

9 王全兴,侯玲玲;《劳动合同法》的地方立法资源评述[J];法学;2005年02期

10 王吉文;;《劳动合同法》中服务期制度浅析[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建兵;劳动合同期限法律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2 汪华;劳动合同服务期条款的法律探析[D];苏州大学;2007年

3 李蕾;劳动合同解除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余洪峰;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5 颜美林;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之辨析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6 戴瓴;飞行员集体返航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7 简颖慧;劳动合同违约责任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9年

8 贺竹;我国劳动合同违约金、赔偿金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9 凌小薇;劳动者辞职权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静;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合同服务期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9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369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12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