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01:11
本文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如何测度法律制度的有效性成为我国当前亟需解答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基于此,法律制度的实效评价研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逐渐成为我国法学理论的研究热点。但是,从目前已有的文献来看,关于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都很少。对法律制度实效应该采取怎样的评价模式与研究进路、具体法律制度实效的评价等问题,尚缺少系统的梳理和较为科学的解决方案。 如何对一个国家实在法的实效进行评价既属于法学的基础性问题,也是法学的应用性问题。归纳而言,法律制度评价具有三种模式:价值分析评价模式、法教义学评价模式以及法社会学评价模式。法教义学分析方法与价值分析方法适宜于解决法律制度的形式效力问题,法律制度的实效评价应当选取法社会学评价模式。其具体的进路为:以立法目的作为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逻辑起点,通过测量法律制度生效前后社会秩序的变化程度来测度该项法律制度的实际效果。 将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理论运用于安全生产领域,可通过观察死亡率的变化来测度安全生产秩序的变化,实现对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客观评价。具体的操作方法为:选取《矿山安全法》(1992年颁布)和《安全生产法》(2002年颁布)为研究对象,以1978年至2008年国有重点煤矿数据为样本,以死亡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采煤机械化程度、煤炭供需状况、劳动者素质以及安全法律制度的影响作为解释变量,构建含有虚拟变量的滞后变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发现,于1992年颁布的《矿山安全法》对以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为指标进行度量的安全状况没有产生显著影响,反而在某种程度纵容了劳动者在工作面上安全程度的恶化;于2002年颁布的《安全生产法》对改善以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为指标进行度量的安全状况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对提高劳动者在作业面上的安全程度未产生显著影响。 通过分析实证研究结果后,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存在诸多制度性问题,表现在:立法价值滞后于社会需求、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法主体过多,执法目标存在差异、安全监管标准缺乏稳定性、法律责任条款设计不合理,惩罚威慑具有不可置信性;第二,弱势群体(特别是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煤炭从业者)的权利贫困是导致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不佳的深层次社会原因;第三,官煤勾结是导致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制度法律表达与法律实践之间存在差距的又一个制度原因。 最后,从劳动者风险预防水平和企业的风险预防水平出发构建优化我国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模型,并基于模型提出了国家应该加大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力度,制定宽严适度的煤炭行业监管标准,大力培育劳动力市场的发育,改变劳动者之间异质性过大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法律制度 实效 评价 社会秩序 实证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插图索引12-13
- 附表索引13-14
- 第1章 绪论14-31
-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14-18
- 1.1.1 选题背景14-16
- 1.1.2 选题意义16-18
- 1.2 问题与相关概念界定18-19
- 1.2.1 问题界定18
- 1.2.2 概念界定18-19
- 1.3 国内外法律制度实效评价文献综述19-26
- 1.3.1 国内法律制度实效评价文献综述19-22
- 1.3.2 国外法律制度实效评价文献综述22-26
- 1.4 国内外法律制度实效评价文献总结26-29
- 1.5 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可能的创新点29-31
- 1.5.1 研究方法29
- 1.5.2 基本框架29-30
- 1.5.3 可能的创新点30-31
- 第2章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法理分析31-51
- 2.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模式选择31-38
- 2.1.1 法律制度三种评价模式的比较分析31-35
- 2.1.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法社会学模式选择35-38
- 2.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进路选择38-51
- 2.2.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逻辑起点39-43
- 2.2.2 通过测量安全秩序变化来度量安全生产法律制度的实效43-51
- 第3章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技术路径51-61
- 3.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对象与样本数据51-54
- 3.1.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对象的确定51-52
- 3.1.2 描述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样本数据52-54
- 3.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方法与指标选择54-59
- 3.2.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方法选择54-55
- 3.2.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指标选取55-59
- 3.3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的基本模型59-61
- 第4章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实证研究61-86
- 4.1 安全生产状况的基本描述61-65
- 4.1.1 安全生产状况时间维度的纵向比较61-63
- 4.1.2 安全生产状况区域维度的纵向比较63-65
- 4.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对安全秩序的影响:数据与计量分析65-84
- 4.2.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影响指标的选取65-69
- 4.2.2 度量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样本数据来源69-70
- 4.2.3 各变量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以及变量的协整检验70-75
- 4.2.4 模型估计操作过程与回归结果75-84
- 4.3 实证分析结果的说明84-86
- 第5章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不佳的解释86-112
- 5.1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存在诸多制度性问题86-93
- 5.1.1 立法价值追求滞后于社会需求86-88
- 5.1.2 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法主体过多、执法目标各异88-89
- 5.1.3 安全监管标准缺乏稳定性,运动执法难显长期实效89-91
- 5.1.4 法律条款设计不合理,惩罚威慑不具可置信性91-93
- 5.2 弱势群体的权利贫困是高死亡率的深层次社会原因93-99
- 5.2.1 劳动者安全素质较低是安全事故的主要根源之一93-96
- 5.2.2 农民工的可行能力欠缺是造成劳动者素质较低的主要原因96-99
- 5.3 “官煤勾结”是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不佳的另一个制度原因99-112
- 5.3.1 “官煤勾结”问题的提出99-100
- 5.3.2 “官煤勾结”的形成:一个简化模型100-112
- 第6章 优化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政策建议112-120
- 6.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的优化模型112-117
- 6.1.1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优化模型的思路112-113
- 6.1.2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优化模型的变量选取113-114
- 6.1.3 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优化模型构建114-117
- 6.2 基于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优化模型的对策分析117-120
- 结论120-122
- 参考文献122-130
- 致谢130-132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132-133
- 附录 B 全国煤炭行业百万吨死亡率和百万工作日死亡率数据133-135
- 附录 C 各种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对比135-139
- 附录 D 全国重点煤矿各个变量相关数据139-14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旭;;法的规则有效性理论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7年03期
2 吴丽丽;安全监管的理论依据与影响因素[J];财经问题研究;2005年10期
3 陈长石;韩庆海;;煤矿安全规制、信息披露与社会福利影响——基于新规制经济学分析框架[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4 罗许生;从运动式执法到制度性执法[J];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5 屠世超;论法律实效[J];当代法学;2000年02期
6 严存生;法的合法性问题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张骐;法律实施的概念、评价标准及影响因素分析[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8 严存生;合法性、合道德性、合理性——对实在法的三种评价及其关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9 张晓斌;;法律实施效果的定量评价方法[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10 郑春燕;;行政裁量中的政策考量——以“运动式”执法为例[J];法商研究;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通讯员 王腾生;[N];法制日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艳军;《监督法》实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安全生产法律制度实效评价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79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37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