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我国工伤救济机制及其完善
发布时间:2017-05-01 16:11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工伤救济机制及其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频发的工伤事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难题,健全工伤救济机制成为了社会的需要。本文立足于我国现状,溯及至工伤救济制度的起源及发展历程,详尽阐述了其由私法领域的自己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至社会法领域的工伤社会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以生存权保障、国家干预为依托,以社会连带思想为指导的工伤保险制度已经成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工伤救济的制度平台,我国也不例外。然而,工伤保险制度在我国实践层面却弊病诸多,本文对其突出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完善对策。 本文除了引言和结语,文章主体由三大部分构成。 第一章是对工伤救济制度的历史演变作梳理性的论述。文章先从私法领域工伤救济诉求历程的演变入手,并将其分三个阶段进行论述。首先是自甘冒风险的自己责任阶段,在此阶段,雇主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一切风险由雇员自己承担;后来发展到过错责任主义阶段,在这一时期,雇员只有在其举证雇主存在过错情形下方可获得侵权赔偿;最后实行无过错责任主义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受害雇员的利益需求。然而私法领域中,雇员和雇主间个体性权利的冲突仍然存在可完善的空间,私法侵权救济对于雇员而言负累过重,对于雇主来说,若遇有事故,严重者可导致破产。于是工伤救济制度转向了社会化的方向。工伤救济机制的社会化包括雇主责任保险制度和工伤社会保险制度。雇主责任保险是一种商业保险,是一种市场.行为,其与社会统筹的工伤保险制度虽均是以无过错责任为补偿的归责原则,然而还是存在许多不同,文章对此作了详细论述。在分析了雇主责任保险的诸多不足之后,得出工伤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今工伤救济制度知性理性的选择。工伤社会保险制度从社会公益角度出发,它既能使受害雇员获得切实可靠的权利保障,又能够使这种权利保障的经费在更广泛的社会范围内得以分散。本章最后对工伤救济诉求机制社会化的根源作了深入分析,指出受害人利益的满足程度、雇主风险承担的分散化、社会资源的节约以及社会思潮的推动是工伤保险制度得以普及的根源。 第二章就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及理论基础进行推敲论证。文章指出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在于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社会安全及社会正义。然而工伤保险制度的内核却在于其理论基础,自然权利之生存权保障是工伤保险制度的逻辑出发点,社会连带思想是其指导理念,国家干预是其得以实施的力量源泉。由是,工伤社会保险法律制度粉墨登场,并以前所未有的“保障”姿态尽显其公平、正义、善良的法律功能。 第三章对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列举式的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建议。此部分是文章的重心所在,共分六节来完成。第一节主要是对工伤保险制度实施的概况描述。第二节就工伤认定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关于工伤认定实体方面,在现行规定的基础上得出我国的工伤认定范围应该与世界趋势接轨,即工伤范围的扩大化,这样更有利于受害劳动者的权益保护。对于过劳死等问题的凸现,则需对工伤认定标准进行规范和统一。对于事业单位员工的工伤问题,应当将其纳入工伤保险体系来加以保障。而工伤认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合理的申请期限,对此可引入时效制度加以完善。第三节对工伤保险待遇、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进行阐述,工伤保险制度只有将待遇的合理给付、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制度优势。工伤保险补偿待遇过低,工伤预防机制的不健全及工伤康复的缺失都是对工伤保险制度的戕害,也是我国工伤保险制度需要加以改善的地方。于是,工伤待遇方面需要提高;预防机制的健全需要对差别费率和浮动费率进行科学的分类界定,以及健全工伤保险基金管理体制,使其发挥预防事故的功能;工伤康复的重要意义也决定了我国须采取措施,建设专业的康复机构,并将工伤康复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以重视。第四节是关于工伤保险补偿责任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的处理,文中列举了国际上通行的四种模式,即取代模式、选择模式、兼得模式和补充模式,且对诸种模式的优劣作了阐述,并对我国法律层面的相关规定作了概括性论述。虽然我国的立法层面未对工伤保险补偿责任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时如何处理作出明确规定,但根据对劳动者倾斜保护的理念,应该分情况来确定处理方案,文章对此作了明确的分析。第五节主要是对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引入商业保险制度落实工伤救济的现实基础和法律依据进行论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这一特殊领域工伤事故救济的相应体制。第六节是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的论述,对于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文章对工伤保险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作了简要概括,,对问题存在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政府层面、立法层面、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层面的相关完善措施。
【关键词】:工伤事故 工伤保险制度 雇主责任保险 工伤预防 工伤康复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D922.5
【目录】:
- 内容摘要3-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工伤救济机制的历史演变12-27
- 第一节 私法领域下工伤救济诉求历程的流变12-15
- 一、自己责任阶段12-13
- 二、过错责任主义阶段13-14
- 三、无过错责任主义14-15
- 第二节 工伤救济机制的社会化15-21
- 一、雇主责任保险15-17
- 二、工伤保险17-21
- 第三节 工伤救济诉求机制社会化的根源21-27
- 一、受害人利益的满足程度21-23
- 二、雇主风险承担的分散化23-24
- 三、社会资源的节约24-26
- 四、社会思潮的推动26-27
- 第二章 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及其理论基础27-35
- 第一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价值取向27-31
- 一、公平与效率27-28
- 二、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平衡28-29
- 三、个人权利转向社会安全29
- 四、社会正义29-31
- 第二节 工伤保险制度的理论基础31-35
- 一、自然权利之生存权保障31-32
- 二、社会连带思想32-33
- 三、国家干预主义33-35
- 第三章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完善35-64
- 第一节、概况描述35-36
- 第二节 工伤认定方面36-43
- 一、工伤认定的范围36-40
- (一) 工伤认定的现行规定36-37
- (二) 工伤认定范围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37-38
- (三) 工伤范围的扩大化趋势及其我国工伤认定范围的完善38-40
- 二、《工伤保险条例》适用范围之认定及其完善40-42
- 三、工伤认定程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42-43
- (一) 工伤认定的申请期限42
- (二) 工伤认定程序问题42-43
- 第三节、工伤保险待遇、工伤预防及工伤康复43-51
- 一、工伤保险待遇及其完善43-44
- 二、工伤预防44-48
- (一) 工伤预防地位日益提升得国际趋势与我国现状44-46
- (二) 我国工伤预防现状的原因分析46
- (三) 工伤预防措施及途径46-48
- 三、工伤康复48-51
- (一) 工伤康复的概念及其意义48
- (二) 工伤康复发展的国际趋势48-49
- (三) 我国工伤康复制度存在问题的分析及其完善49-51
- 第四节、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的处理51-54
- 一、工伤保险补偿与侵权赔偿责任竞合的四种模式51-53
- 二、我国法律层面对此的相关规定53
- 三、处理方案53-54
- 第五节、煤矿、建筑等高危行业工伤救济问题54-58
- 一、高危行业的工伤事故54-55
- 二、高危行业推行商业保险的现实基础和法律依据55-57
- 三、高危行业工伤事故的相应救济57-58
- 第六节、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法律问题及其完善58-64
- 一、概况58-59
- 二、存在问题59-60
- 三、对农民工工救济困境的分析60-61
- 四、完善农民工工伤保险法律机制的对策61-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吴晶;风险社会中的工伤认定法律问题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2 张丹;我国工伤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1年
3 沈启勇;职工上下班事故工伤认定[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4 郑萍;安全生产责任保险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关键词:试论我国工伤救济机制及其完善,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9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39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