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

发布时间:2017-05-03 16:02

  本文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劳动用工形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生了各类以多样性与灵活性为特点的新型劳动关系,双重劳动关系正是其中的重要类型。所谓的双重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在同一时间内与数个用人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这种劳动关系受劳动法律调整,劳动者与各用人单位之间签有劳动合同或建立了事实劳动关系,并在不同程度上受数个用人单位的指挥、管理与支配。劳动者在双重劳动关系之中,以其单一的劳动力与数个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相结合,并参与到其生产过程中去。 双重劳动关系已经在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然而,目前我国法律对双重劳动关系进行规制的相关制度尚不完善,更没有以法条的形式对双重劳动关系的法律概念加以确认。学界对其的研究也不深入,部分研究成果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期,只承认“一重劳动关系”为劳动关系形式的常态。正是因为法律规制制度的缺失,导致实践中大量双重劳动关系就业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这一特殊群体的社会保险、工伤保险等问题缺乏统一的解决办法。因此,有必要针对我国现有的立法缺陷,在把握几重劳动关系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分析双重劳动关系引发的问题,并针对其几种典型形态提出法律规制的构建设想,充分发挥双重劳动关系的积极因素,以达到“扬其长避其短”的效果。
【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 新型劳动关系 法律规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3
  • 1.1 研究背景及理论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理论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2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12-13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研究方法12-13
  • 第2章 双重劳动关系的界定13-18
  • 2.1 双重劳动关系的定义与特征13-15
  • 2.1.1 双重劳动关系的定义13-14
  • 2.1.2 双重劳动关系的特征14-15
  • 2.2 双重劳动关系的类型15-18
  • 2.2.1 虚实并存与实实并存的双重劳动关系15
  • 2.2.2 完全非全日制用工与不完全非全日制用工的双重劳动关系15-16
  • 2.2.3 过渡型与常规型双重劳动关系16-17
  • 2.2.4 原始型与派生型双重劳动关系17
  • 2.2.5 非全日制就业与兼职或隐性就业双重劳动关系17-18
  • 第3章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18-26
  • 3.1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必要性18-23
  • 3.1.1 双重劳动关系的发展现状18-19
  • 3.1.2 双重劳动关系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19-21
  • 3.1.3 我国现行法律规制的缺陷与不足21-23
  • 3.2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可行性23-26
  • 3.2.1 双重劳动关系的社会基础23-24
  • 3.2.2 国外规制双重劳动关系的经验24-26
  • 第4章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基本问题26-31
  • 4.1 双重劳动关系的适用范围问题26-27
  • 4.1.1 禁止建立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6-27
  • 4.1.2 允许建立双重劳动关系的劳动者27
  • 4.2 双重劳动关系的工时问题27-28
  • 4.2.1 双重劳动关系的加班问题28
  • 4.3 双重劳动关系的保险问题28-31
  • 4.3.1 工伤保险29
  • 4.3.2 其他社会保险29-31
  • 第5章 双重劳动关系法律规制的建议31-41
  • 5.1 规制目的31-32
  • 5.1.1 促进灵活就业31
  • 5.1.2 保障劳动者权益31-32
  • 5.2 规制原则32-33
  • 5.2.1 保障市场秩序原则32
  • 5.2.2 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32-33
  • 5.2.3 双重劳动关系中的优先原则33
  • 5.3 对双重劳动关系基本问题的规制建议33-35
  • 5.3.1 双重劳动关系适用范围的规制建议33-34
  • 5.3.2 双重劳动关系工时问题的规制建议34
  • 5.3.3 双重劳动关系保险问题的规制建议34-35
  • 5.4 对双重劳动关系具体形态的规制建议35-41
  • 5.4.1 对非全日制就业的规制建议35-37
  • 5.4.2 对兼职就业的规制建议37-39
  • 5.4.3 对隐性就业的规制建议39-41
  • 结论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阳化;;工会如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J];当代矿工;2010年12期

2 朱超;;关于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的理性思考[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3 王刚;黄希铭;;浅谈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山东人大工作;2007年07期

4 王华生;;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初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孙丽;;工会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途径[J];经营与管理;2010年06期

6 龙凤云;;构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途径探索[J];管理观察;2009年11期

7 孟祥俊;;建立新型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J];兵团工运;2006年06期

8 张荣玲;;企业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如何发挥作用[J];兵团工运;2007年08期

9 高丰远;;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发挥作用[J];兵团工运;2007年12期

10 安国庆;;团场工会在构建稳定协调的劳动关系中的作用[J];兵团工运;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海林邋小史;共同构成新型劳动关系的约束力[N];中国企业报;2007年

2 汪坚邋罗守元;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N];湛江日报;2007年

3 记者 王小冰;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N];汕尾日报;2008年

4 张茁;构建新型劳动关系[N];吉林日报;2007年

5 陈小恩;创建和谐劳动关系 推进“平安浙江”建设[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6年

6 秦皇岛市企务公开暨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市总工会主席 蔡德锡;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N];秦皇岛日报;2005年

7 周建云(作者单位:城区社保中心);协调劳动关系 构建和谐社会[N];大同日报;2006年

8 蔡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致力创建和谐企业[N];闽南日报;2007年

9 朵俊庆;创建新型和谐劳动关系 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N];武威日报;2007年

10 张淑君;塑造新型劳动关系[N];人民政协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以昕;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D];湖南大学;2009年

2 郑丽娜;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勤;双重劳动关系纠纷案之案例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曹雪;双重劳动关系法律制度探析[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刘彬;劳动派遣中劳动者权益保护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薛孝东;劳动力派遣的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唐付强;劳动力派遣共同雇主理论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8 欧阳杰;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9 杨帆;劳动法上的连带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杜佳;国有企业转型期员工集体发言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关键词:双重劳动关系法律问题探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32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32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ec8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