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动合同法》实施的政府行为阻力与动力分析

发布时间:2021-10-26 10:52
  《劳动合同法》在实施前后引发了各界激烈讨论,该法实施的背景、法律伦理、实施时机、立法依据、法律条款直至实施细则均受到广泛质疑。文章从近八年来学者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实施后的动态进行研究,对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阻力与动力因素进行系统分析,认为该法实施过程中,政府行为短期表现为法律实施与调整的阻力,长期则为实施与调整的动力。 

【文章来源】:中国管理信息化. 2019,22(07)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0前言
1 社会力量变化态势中的政府作用模型
    1.1 社会力量变化中的政府角色
    1.2 社会力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2 博弈态势变化的政府行为阻力来源
    2.1 政治阻力
        2.1.1 立法体制不够健全
        2.1.2 企业主的利益诉求与意见表达渠道欠缺
        2.1.3 社会对劳动合同法存在单向度保护的政治认知误区
    2.2 经济阻力
        2.2.1 就业下降阻力
        2.2.2 参与全球合规化竞争的成本增加压力
    2.3 法律阻力
        2.3.1 立法的严谨性质疑压力
        2.3.2 法律配套问题
        2.3.3 法律条款本身的问题
        2.3.4 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时机的问题
    2.4 行政阻力
        2.4.1 地方政府治理体制的阻力
        2.4.2 地方配套政策与制度阻力
    2.5 来自政府主体的阻力
        2.5.1 中央政府各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阻力
        2.5.2 选择性执法阻力
        2.5.3 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官本位意识阻力
3 博弈态势变化的政府行为动力来源
    3.1 政治动力
        3.1.1 公民的民主与权力意识提升
        3.1.2 参政议政的体制逐步健全
        3.1.3 互联网的发展对于劳动者利益诉求路径的丰富与完善
    3.2 经济动力
        3.2.1 互联网带来的维权经济成本下降
        3.2.2 企业参与全球化逐利的自主合规性动力
        3.2.3 违法的经济成本上升
        3.2.4 转型升级带来的总成本压力降低
    3.3 法律动力
        3.3.1 全民法律意识逐步形成
        3.3.2 法律配套逐步健全
        3.3.3 法律条款逐步完善
    3.4 行政动力
        3.4.1 地方政府更加关注民生问题
        3.4.2 地方配套政策与制度逐步健全
        3.4.3 行政权力的监督力度逐步加大
    3.5 政府自身动力
        3.5.1 构建法治政府的动力
        3.5.2 以绿色发展为主体政府绩效考核导向转变的推动力
        3.5.3 网络监督的推动力
4 结论与启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标准问题研究——兼论我国法制良善化、精细化发展的时代任务[J]. 莫于川.  中国检察官. 2013(17)
[2]“十二五”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发展走势与应对之策[J]. 中国工运研究所课题组.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2012(10)
[3]刑事和解实践中的行动者——法社会学视野下的制度变迁与行动者逻辑[J]. 萨其荣桂.  现代法学. 2012(02)
[4]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要求劳动合同制度应与其他法律制度衔接配套[J]. 李德齐.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 2008(01)
[5]关于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公平与效率问题的思考[J]. 信长星.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1)



本文编号:3459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459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07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