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反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7-05-07 18:10

  本文关键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已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的种种歧视直接侵害了其作为基本公民的平等就业权,也为其梦想的实现、社会价值的创造设置了更多的障碍。这与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才强国”的战略是相违背的。现阶段,从法律角度来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已经成为了迫在眉睫的任务。 本文分六大部分对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展开论述:开篇引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并指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必须依托完善的法律制度;第二章对何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进行概念的分析和判断标准的设立,列举我国就业市场中毕业生最常遭遇的五种就业歧视并综合分析反就业歧视的法律意义;第三章具体分析我国现存法律制度下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因;第四章分析域外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经验;第五章结合前文内容提出完善我国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构想;最后,对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问题进行全面的总结并指出努力的方向。当然,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真正实现不是朝夕之功可以做到,必须理论实践相结合才有可能早日实现“劳者有其业,人能尽其才”的健康的就业市场,才能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述“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这一伟大的目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反就业歧视 问题 法律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7
  • ABSTRACT7-10
  • 1 引言10-11
  • 2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概述11-17
  • 2.1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内涵11-12
  • 2.2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12
  • 2.3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现状12-14
  • 2.3.1 性别歧视12-13
  • 2.3.2 体貌歧视13
  • 2.3.3 户籍歧视13-14
  • 2.3.4 学校歧视14
  • 2.3.5 疾病歧视14
  • 2.4 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意义14-17
  • 2.4.1 有利于保障毕业生的基本人权15
  • 2.4.2 有利于维护平等公平的法治原则15-16
  • 2.4.3 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16-17
  • 3 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因17-23
  • 3.1 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不到位17-19
  • 3.1.1 基本法层面的立法缺位17-18
  • 3.1.2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缺位18
  • 3.1.3 部门规章、地方性政府规章不完善18-19
  • 3.2 高校毕业生法律身份不明确19
  • 3.3 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权利不对称19-21
  • 3.3.1 高校毕业生的求职知情权得不到保障19-20
  • 3.3.2 用人单位因歧视而违约后的责任承担没有明确规定20
  • 3.3.3 高校毕业生缺乏就业歧视而违约的权利20-21
  • 3.3.4 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保障机制不健全21
  • 3.4 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监督机构不健全21-22
  • 3.5 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诉讼机制不完善22-23
  • 4 域外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考察及借鉴23-28
  • 4.1 域外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制度概况23-25
  • 4.1.1 德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中对高校毕业生的保护23-24
  • 4.1.2 美国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中对高校毕业生的保护24
  • 4.1.3 中国香港反就业歧视法律制度中对高校毕业生的保护24-25
  • 4.2 域外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法律规制的借鉴25-28
  • 4.2.1 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注重对高校毕业生的保护25-26
  • 4.2.2 设立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机构加强对高校毕业生的保护26-27
  • 4.2.3 构建完善的救济机制保障高校毕业生平等就业权27-28
  • 5 完善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法律制度的构想28-35
  • 5.1 完善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立法28-30
  • 5.1.1 完善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的基本法律28-29
  • 5.1.2 完善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法规29-30
  • 5.1.3 完善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规章30
  • 5.2 明确高校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法律身份30-31
  • 5.3 确立用人单位与高校毕业生的权利对等机制31-33
  • 5.3.1 明确用人单位的告知义务31
  • 5.3.2 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31-32
  • 5.3.3 赋予高校毕业生违约权和被违约时的经济求偿权32-33
  • 5.3.4 建立用人单位招聘的承诺制度、黑名单制度33
  • 5.3.5 明确用人单位的举证责任33
  • 5.4 设立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监督机构33-34
  • 5.5 设立反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投诉中心34-35
  • 6 结论35-36
  • 参考文献36-39
  • 索引39-40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40-42
  • 学位论文数据集4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燕;;德国青年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吴俊;杨瑶瑶;;美国EEOC的争端处理:以调解为中心[J];海峡法学;2012年01期

3 刘廷华;;美国反就业歧视立法及其借鉴意义[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郭延军;;我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制度反思[J];法商研究;2013年02期

5 郑瑞晴;陈嘉玲;;大学生就业劳动纠纷现状及其权益维护[J];经营管理者;2013年09期

6 柳劲;朱健;赵晓薇;;促进高校毕业生公平就业的对策——基于211高校与非211高校毕业生就业比较的视角[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年04期

7 蒋阳飞;;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歧视及对策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4年Z2期

8 李雄;刘山川;;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10期

9 凌翔;;政府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法律责任之省察[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10 郭荣军;;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主张之探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反就业歧视的法律问题及对策,,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03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3503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