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15 21:00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改革丌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在非农产业就业并保持着农民身份,成为所谓的城市农民工人。当前,农民工已成为一个规模巨大的特殊社会群体,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与此同时,以城市社会保障为核心的二元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农民工权益保障薄弱的问题日益凸显,其严重缺失的社会保障与他们为社会创造的难以估量的财富形成了极大反差。仅就失业保障来说,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流动性大的特点使其失业风险远高于城市一般就业者,但他们却无法获得公平社会保障的保护,失业后生活基本处于无保障的困苦状态。失业保险制度,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效的应对失业问题的技术,理应将农民工这一庞大的弱势群体纳入其保障范围内予以公平保护。 遗憾的是,虽然我国《失业保险条例》形式上将农民工纳入其中,但这种实质消极且辅有多项限制性条件的失业预防措施已经在实践中暴露出种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目前,相对于农民工养老、医疗等其他社会保险项目的国内推行进程,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无论在立法还是运作实践中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理论研究方面也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成为现阶段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发展最为滞后的领域之一。因此,无论从现实层面还是理论层面来讲,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都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相当的探讨空间。 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吸收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从农民工与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的基本理论入手,分析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分析其制度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而后通过对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进行国际比较研究,总结对我国目前有借鉴意义的国际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经过大量的调查和实证研究,进一步提出构建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和建议。在研究方法上,突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等方法,同时综合运用比较分析等诸多方法。 全文共分为七部分:第一部分导论,阐述选题的背景和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局限性等内容;第二部分农民工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第三部分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试对我国目前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和实践进行评析,通过对以京、沪两地进行实证调查研究,总结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第四部分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侧重于可行性分析,综合运用社会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辅助分析;第五部分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重点通过分析国外相关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经验,进而总结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为我国下一步的制度改革提供参考:第六部分构建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首先明确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及基本原则,然后对该制度进行具体项目设计,最后对制度的配套机制建设提出若干建议。这些措施涉及到相当多的政策调整,而且许多方面目前在理论界和实务界还是争论的热点和焦点,比如农民工失业保险的模式选择、商业保险公司可否参与运作等等,对于这些尚无定论的问题本文将提出自己的观点;第七部分结语。
【关键词】:农民工 失业保险 社会保障制度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922.55;D412.6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5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2
  • 1.2.1 研究的理论基础10
  • 1.2.2 国外文献综述10-11
  • 1.2.3 国内文献综述11-12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12-13
  • 1.4 创新与局限性13-15
  • 1.4.1 本文创新之处13-14
  • 1.4.2 本文的局限与不足之处14-15
  • 第二章 农民工与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15-22
  • 2.1 农民工的基本理论概述15-19
  • 2.1.1 农民工的概念界定与定位15-16
  • 2.1.2 农民工产生的动因16-17
  • 2.1.3 我国农民工群体—转型期中国社会结构之第三元17-19
  • 2.2 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19-22
  • 2.2.1 失业的界定19
  • 2.2.2 失业保险的内涵、特征、类型19-21
  • 2.2.3 失业保险法律关系21-22
  • 第三章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现状分析22-29
  • 3.1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的相关立法与实践22-25
  • 3.1.1 相关立法22-23
  • 3.1.2 相关实践模式—以京、沪两地为例23-25
  • 3.2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25-29
  • 3.2.1 保障制度缺失25-26
  • 3.2.2 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26-29
  • 第四章 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29-35
  • 4.1 必要性分析29-31
  • 4.1.1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的需要29
  • 4.1.2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29-30
  • 4.1.3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城市社会稳定的需要30
  • 4.1.4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结构转型的需要30
  • 4.1.5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健全的需要30-31
  • 4.1.6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的必然要求31
  • 4.2 可行性分析31-35
  • 4.2.1 经济可行性31-33
  • 4.2.2 认知可行性33-34
  • 4.2.3 立法可行性34-35
  • 第五章 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国际比较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35-41
  • 5.1 国外相关制度的立法与实践经验35-37
  • 5.1.1 农民工失业保障的国际立法与实践经验35-36
  • 5.1.2 失业保险制度的国际立法与实践经验36-37
  • 5.2 可供我国借鉴的相关国际经验总结37-41
  • 5.2.1 农民工社会保障的设立须从具体的国情和国力出发37
  • 5.2.2 农民工失业保险应是法定的基本保障,且保障水平的基线不宜过高37-38
  • 5.2.3 农民工失业保险基金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机制38
  • 5.2.4 实行政府指导意义下的个人储蓄方式的农民工失业保险金制度38-39
  • 5.2.5 重视对农民工的就业培训教育保障39-41
  •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基本思路41-57
  • 6.1 明确将农民工纳入国家失业保险的法律保障体系41-42
  • 6.1.1 加强农民工失业保障立法的工作力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41-42
  • 6.1.2 严格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劳动监督与监察力度42
  • 6.1.3 加强司法改革,建立健全相应的有效司法运行机制42
  • 6.2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模式选择42-46
  • 6.2.1 可选模式类型及评析42-44
  • 6.2.2 模式选择——一元化目标、多元化过渡,分类分层建立相对独立的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44-46
  • 6.3 构建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原则46-47
  • 6.3.1 立足于解决农民工最迫切需要和保障基本生活的原则46
  • 6.3.2 分类分层推进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原则46
  • 6.3.3 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的原则46
  • 6.3.4 适度原则46-47
  • 6.3.5 与其他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原则47
  • 6.4 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具体项目设计47-51
  • 6.4.1 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制度47-49
  • 6.4.2 失业保险金的给付制度49
  • 6.4.3 失业保险的管理和监督制度49-51
  • 6.5 农民工失业保险制度的配套机制建设51-57
  • 6.5.1 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51-52
  • 6.5.2 改革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实现农民工社会保障城乡衔接的制度障碍52-53
  • 6.5.3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分类管理信用制度53-54
  • 6.5.4 制定农民工失业保险的异地转移机制的管理办法54
  • 6.5.5 有条件地推行先进的运作模式—商业保险公司参与运作农民工失业保险54-55
  • 6.5.6 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55-56
  • 6.5.7 配套建立农民工社会救助等其他社会保障项目56-57
  • 第七章 结语57-59
  • 参考文献59-61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61-62
  • 致谢6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文静;万淼;;试析我国现行城市农民工失业保险政策及其完善思路[J];工会论坛(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翟风;转型期农民工失业保障法律问题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农民工失业保险法律问题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53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53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23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