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
本文关键词: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升级调整的趋势,我国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失业问题,解决失业问题最好的途径是就业。失业保险制度构成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保障劳动者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发展方面,充当了重要的“安全网”和“稳定器”角色。更重要的是,失业保险制度在促使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催化剂”作用,体现了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的本质属性。尽管失业保险制度具备了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基本功能,但是许多的立法不足导致在实际运行中这两大功能的发挥受到了极大的阻碍,尤其是不利于形成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优势未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就业是世界各国失业保险制度发展的方向,建立就业导向型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是适应世界发展的趋势,因此,文章基于失业保险制度及其在促进就业方面的功能现状,同时结合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立法经验,探索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失业保险制度。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失业保险制度的基本理论知识,从失业保险制度的定义入手,阐述与失业保险制度相关的概念,接着介绍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经历了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失业、从不承认待业过渡到承认失业和促进就业的发展历程,然后描述失业保险的两大基本功能,从而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功能,并深入剖析了其二者的关系;第二部分主要分析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现状,分析了其在促进就业、保障生活、维护社会稳定及推动劳动制度和企业改革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及筹资机制和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不足;第三部分分析了国外四个不同立法阶段的发展经验,分析了从注重促进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促进措施、鼓励和刺激失业人员通过培训实现再就业以及通过就业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等方面对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借鉴意义;第四部分则是在基础理论、功能现状分析及国外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探索从扩大失业保险保障对象、加强促进就业资金扶持、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缩短基金给付的期限、建立有效的就业激励机制以及建立就业反馈机制等多方面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失业保险制度 促进就业 培训 支出结构 保障对象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5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引言9-10
- 一、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基本理论10-20
- (一)失业保险制度的内涵及相关概念10-12
- 1、失业保险制度的内涵10
- 2、失业保险基金10-11
- 3、待遇给付11-12
-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12-15
- 1、不承认社会主义国家存在失业(1949-1985)13-14
- 2、从不承认待业过渡到承认失业(1985-1995)14
- 3、促进就业(1995-至今)14-15
- (三)失业保险的基本功能15-17
- 1、保障生活的功能15-16
- 2、促进就业的功能16-17
-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与促进就业功能的具体表现17-20
- 1、失业保险基金是促进就业的前提和保障17-18
- 2、再就业培训提升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18
- 3、再就业配套服务高效促进就业18-19
- 4、给付机制激励促进就业19-20
- 二、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的现状分析20-28
- (一)积极作用20-23
- 1、促进就业20-21
- 2、保障生活21-22
- 3、维护社会稳定22
- 4、推动劳动制度和企业改革22-23
- (二)消极作用23-28
- 1、失业保险筹资机制的缺陷23-24
- 2、失业保险基金支出结构狭窄24-25
- 3、失业保险金给付机制和给付期限25-26
- 4、就业激励机制的缺失26
- 5、覆盖范围狭窄26-28
- 三、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立法借鉴28-33
- (一)国外失业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28-29
- 1、政府立法干预阶段28
- 2、失业救济高潮阶段28
- 3、注重充分就业阶段28-29
- 4、强调促进就业阶段29
- (二)国外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功能的立法经验29-33
- 1、领取津贴的条件之一:参与再就业活动29-30
- 2、积极的就业促进措施30-31
- 3、加强就业培训改善劳动力的供给31
- 4、求职津贴代替失业保险金31-33
- 四、我国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就业法律制度的构建33-47
- (一)逐步扩大失业保险的覆盖范围33-35
- 1、大学生群体33
- 2、农民工33-34
- 3、乡镇企业和个体经济的劳动者34
- 4、公务员34-35
- (二)加大财政用于促进就业的资金扶持力度35-38
- 1、税收政策36-37
- 2、政府购买37-38
- 3、财政转移支付行为38
- (三)改进基金支出结构38-40
- 1、就业培训38-39
- 2、职业介绍39
- 3、职业补贴39-40
- 4、创业与就业40
- (四)完善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机制40-42
- 1、缩短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期限40-41
- 2、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给付水平41-42
- (五)建立有效的就业激励机制42-44
- 1、用人单位缴费差异化42-43
- 2、劳动者差异化43-44
- (六)建立就业反馈机制44-47
- 1、失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44-45
- 2、就业信息反馈制度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圣泉;;正视失业问题 走出认识误区[J];学习月刊;1998年08期
2 艾春岐;对中国当前失业问题的理性思考[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3 李舜萱;论失业与失业救助[J];北京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4 芮锡森;让全社会共同关心失业问题[J];海南人大;2002年05期
5 桉苗;失业人口增加:中国入世面临的最大冲击[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荆友奎;我国与西方国家关于失业的几个问题的比较[J];甘肃理论学刊;2003年04期
7 邵国明;欧盟各国近年失业治理及对我国的启示[J];探求;2003年03期
8 孔祥敏;正确认识我国的失业问题[J];学习论坛;2003年11期
9 孟令国,徐林清;东南亚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方式及对我国的启示[J];东南亚纵横;2004年01期
10 张海华;当前我国失业及其控制刍议[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敬宝;;我国教育性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2 蒋南平;;学习十七大精神 用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读中国失业问题[A];全国高等财经院校《资本论》研究会第24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曾令华;;我国的城镇失业问题和增加就业的途径与政策[A];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1999年
4 练月琴;沈自力;周永中;;江苏无业失业青年就业与创业调查报告[A];青年就业问题与对策研究报告——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4)[C];2004年
5 张明龙;韩瑾;;中国经济前沿再研究——城镇失业现状与治理[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选集(第四辑)[C];2005年
6 赵准;;当代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失业问题的研究[A];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第六届理事会暨第十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7年
7 ;山东省失业预警指标体系研究[A];决策与管理研究(2007-2008)——山东省软科学计划优秀成果汇编(第七册·下)[C];2009年
8 吴付科;曾宪初;胡适耕;;搜索、政府花费和失业[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3期(总第21期)[C];2006年
9 温海红;;我国目前失业的成因及采取的对策[A];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暨第21次年会论文集[C];2001年
10 金红;孙仁万;;关于我省城镇人口下岗失业现状的调查报告[A];青海省统计系统1998—1999年优秀统计论文选编[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长安;关注流动人口失业问题[N];学习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孙恒;失业人口中 女性多于男性[N];贵阳日报;2008年
3 记者 刘军;全球失业人口将大幅度上升[N];光明日报;2008年
4 刘卫国;失业将成为台湾的经济难题[N];人民政协报;2000年
5 ;北京失业人口呈三大特征[N];北京人才市场报;2003年
6 南开大学国际保险研究所 谢曦;近距离接触阿根廷失业保险[N];中国保险报;2010年
7 吕永朝;失业:阳光下的困惑[N];厂长经理日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张红;失业大潮涌 世界很忧伤[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年
9 郭可为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剪不断,理还乱”的欧洲失业问题[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10 记者 周武英;经合组织:全球失业数接近危机前两倍[N];经济参考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连升;中国五十年反失业政策研究(1949-199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2 熊祖辕;中国失业治理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孙强;中美失业治理比较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4 王静敏;当代中国失业保险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艳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政府治理失业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袁东明;西方失业回滞理论研究[D];北京大学;2003年
7 吴芹;欧盟失业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吕伟;中国“高学历”失业问题及就业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赖小琼;中国经济转型时期失业问题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2001年
10 刘艳;中国转型期失业问题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西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由之;基于公共政策视角的城市失业无业青年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钱颖;浙江省经济转型期城镇失业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3 宁鑫;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许U
本文编号:4602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4602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