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接歧视的悖论及其破解
本文关键词:间接歧视的悖论及其破解
【摘要】:间接歧视产生于一个看似中立的规定、标准或实践,在相似情况下,它将使一类人被置于不利地位。由于其貌似平等,这种歧视有一定的隐蔽性。反间接歧视以追求实质平等为目的,但却可能妨碍效率,同时还可能在优势群体中引起另一种平等诉求,从而产生"反向歧视"之争。问题的关键在于适当划定平等与歧视的界限,并注意把握公平与效率的平衡,合理运用"平权措施"。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间接歧视 反向歧视 平权措施 悖论 破解
【分类号】:D912.5
【正文快照】: 平等是人类追求的基本价值,打破平等而实行差别对待就可能存在歧视。然而,国家与社会在配置资源,分配利益,提供机会的时候,由于各种政策性或效用性的考虑,总是会有轻重缓急之差,上下高低之别,这种差别往往引起平等与歧视的质疑。其中有些差别待遇及其所构成的歧视是直接和明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薇薇;论国际人权法中的平等与不歧视[J];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龚向前;;送走瘟神之道——传染病控制与人权保障[J];比较法研究;2007年06期
2 雷安军;;美国司法审查的理论基础:自然法与制衡分权学说[J];研究生法学;2008年06期
3 朱振;论人权公约中的禁止歧视[J];当代法学;2005年04期
4 张姝;;论就业歧视的狭义界定——我国就业歧视法律规制的起点[J];当代法学;2011年04期
5 马忠法;冯凯;;委托合同任意解除的赔偿责任[J];东方法学;2009年03期
6 徐国栋;;平等原则:宪法原则还是民法原则[J];法学;2009年03期
7 郭建娟;;浅析差别原则在平等就业中的应用[J];法制与经济(下旬);2011年09期
8 杨斌彦;王晓博;;论社区标准对美国司法过程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7年02期
9 任玉昕;;简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其适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05期
10 夏引业;;反向歧视案件研究——以四川成都的两起案件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2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锟;英国慈善信托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郭延军;发展中的美国女性就业权平等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成;宪法视域中的高等教育机会平等与少数民族录取优惠政策[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4 芦雪峰;英国1998年《人权法案》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张建文;转型时期的国家所有权问题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6 吴景丽;侵权法归责原则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6年
7 钱锋;论外国法院民商事判决的承认与执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8 王福友;侵权行为法价值论[D];吉林大学;2007年
9 李冬梅;美国《综合环境反应、赔偿和责任法》上的环境民事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胡晏诚;我国最高法院角色和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静;公益信托制度的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薄雪;严格责任与无过错责任之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赵倩;惩罚性赔偿的基数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周颖;比例原则在美国法中的体现[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杨娜;惩罚性赔偿制度在我国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张文超;语境理论在法律语言模糊性明晰化中的应用[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7 刘雅楠;论城市房屋拆迁中公民私权利的保护[D];北京工商大学;2010年
8 周旭璐;我国宪法审查程序若干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吕晓莉;论我国新闻自由的法律保障[D];黑龙江大学;2011年
10 卢笑宇;平等发展权的宪法保障[D];四川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薇薇;国际人权法中不歧视原则的国内实施机制——加拿大与澳大利亚法律模式的借鉴[J];法学杂志;2003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松强;;基于法学视角的歧视与就业歧视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2 黄兆群;美国的平权措施:引发的争议及存废前景[J];世界民族;1999年02期
3 时春荣;美国的平权措施与少数民族的高等教育[J];世界民族;2001年02期
4 李昌道;美国平权措施的宪法争议——析联邦最高法院的两项判决[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5 黄兆群,杨国美;九十年代美国民族研究专著评述[J];世界民族;2000年02期
6 宋承祥;美国司法介入高等教育的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4年10期
7 丁婷;我国公民平等受教育权的几点思考[J];理论月刊;2003年07期
8 吕秋红;郭慧敏;;浅析法律文本中性别歧视的定义[J];江淮论坛;2008年03期
9 张爱民;肯定性行动与反向歧视[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01期
10 张爱民;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述评[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副研究员 姬虹;四次判决的里程碑意义[N];检察日报;2003年
2 王柱国 王爱辉;平等与反向歧视[N];人民法院报;2004年
3 记者谭新木、胡晓明;大学招生维持“平权措施”[N];人民日报;2003年
4 本报评论员 刘晗;印度学额政策:硬性平等引发冲突[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周开畅;捡芝麻丢西瓜还是惩恶不扬善?[N];上海金融报;2007年
6 魏文彪;名校招生应向落后地区倾斜[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7 笠原美智子;“女眼”宣言挑战男权[N];中国邮政报;2004年
8 维舟;作为社会疾病的贫穷[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9 谭雄伟;中国反避税行动的真正瓶颈[N];经理日报;2006年
10 ;如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杨芳;平等原则在少数民族人权保障中的适用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马存利;宪法平等权司法适用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滕腾;我国就业歧视抑制制度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毅;论法律上的差别对待[D];湘潭大学;2006年
2 刘岭岭;保护少数人权利的法律思考[D];山东大学;2008年
3 肖力群;完善我国反就业歧视立法探析[D];苏州大学;2009年
4 王淑娉;从本体论视角看反向歧视下女性的第二性[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5 雷亮;弱势群体权利的宪法保障[D];郑州大学;2010年
6 卓玛;中国少数民族感生神话的女性人类学阐释[D];青海师范大学;2008年
7 樊凌衡;美国“肯定性行动”计划及其对中国教育政策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宋琴;论人的基因隐私权的法律保护[D];重庆大学;2010年
9 吴烨;女性话语的矛盾表达[D];苏州大学;2006年
10 吴松强;就业歧视法律问题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间接歧视的悖论及其破解
,
本文编号:512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12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