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或审或裁”模式重构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本文关键词:以“或审或裁”模式重构个别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摘要】:我国个别劳动争议处理体制中的"先裁后审"模式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仲裁分流过滤功能差、裁审衔接差、处理效率低三大问题。从法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该模式的症结在于未考虑劳资纠纷解决成本的最小化,漠视纠纷解决机制间的竞争性以及未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采用动态博弈模型对"先裁后审"和"或裁或审"两种模式进行比较后发现,后者优于前者。因此,建议重构仲裁和审判之间的关系,废除仲裁前置程序,实行"或裁或审"模式,并逐步完善相关制度。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法学院;
【关键词】: 个别劳动争议 先裁后审 或裁或审 法经济学
【基金】:司法部2012年度国家法治与法学理论青年项目“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运行分析——基于实证的考察”(项目编号:12SFB3021)的成果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在我国,单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的个别劳动争议均按照“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程序机制处理,将仲裁作为诉讼的必经程序,实行“先裁后审”。然而,确立至今已近20年的“先裁后审”模式,①看似合理,却在实践中运行不畅,存在诸多弊病。一是仲裁的分流过滤功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吴清军;许晓军;;劳资群体性事件与工会利益均衡及表达机制的建立[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05期
2 张丽霞;;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S1期
3 张宪民;郭文龙;;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J];中国劳动;2006年08期
4 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中国劳动;2007年01期
5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郑东亮;曹可安;孙瑜香;周国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跟踪研究[J];中国劳动;2011年06期
6 王君玲;;中国集体谈判困境的博弈分析[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9年02期
7 闫庆霞;;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程序冲突及解决[J];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03期
8 陈彬;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重构[J];现代法学;2005年06期
9 彭世忠;程序选择权及其法经济学思考[J];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勉;[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文会;;鼓励劳动诉讼司法政策的反思[J];长白学刊;2009年02期
2 刘焱白;;论《劳动法》中利益争议处理方式的规约[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3 栾爽;;政府在劳动争议处理中的功能探讨[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7年09期
4 杨岚;;试析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进步与不足[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10期
5 罗妮;;论我国民事程序选择权[J];法商论丛;2007年01期
6 张丽霞;;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功能与结构研究[J];法学杂志;2011年S1期
7 林嘉;;社会法的热点及其新发展[J];法学家;2007年01期
8 林嘉;邓娟;;社会法的研究视域和进展: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建设[J];法学家;2008年01期
9 陈雁;;和谐社会下劳动争议处理模式——兼评《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10 刘焱白;;试析劳动法上权利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基于劳动关系稳定的视角[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高云飞;改制企业职工权益变动及相应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刘焱白;劳动关系稳定之法律调整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3 王伟;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
4 杨柳;司法裁判的经济学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志伟;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湘潭大学;2009年
2 衣庆金;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谢青青;解决矿难的第三种路径:矿工工会[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4 李蕾;当下中国劳资关系调节的制度创新[D];南京大学;2011年
5 宗永玲;评析劳动争议中的一裁终局制[D];华东政法大学;2011年
6 方华;论我国民事审前调解制度的构建[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7 汪真燕;中国与斯里兰卡仲裁制度若干问题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崔月云;劳动争议解决机制:流变与现状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9 陈静;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改革的法律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10 杨敬辉;民事程序选择权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傅郁林;;迈向现代化的中国民事诉讼法[J];当代法学;2011年01期
2 陈桂明;赵蕾;;中国特别程序论纲[J];法学家;2010年06期
3 班玉环;浅谈三方性原则和三方机制[J];中国劳动;2002年06期
4 王全兴 ,侯玲玲;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模式的选择[J];中国劳动;2002年08期
5 王全兴;王文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立法的若干基本选择[J];中国劳动;2007年01期
6 劳动人事争议处理专业委员会课题组;郑东亮;曹可安;孙瑜香;周国良;;《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跟踪研究[J];中国劳动;2011年06期
7 王秋香,刘小鹏;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改革刍议[J];娄底师专学报;2003年03期
8 于建嵘;;利益博弈与抗争性政治——当代中国社会冲突的政治社会学理解[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蔡红;英国劳动法的不公平解雇及其法律救济[J];欧洲;2002年02期
10 陈开琦;仲裁:众所瞩目的新焦点——仲裁制度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唐菁;论我国劳动争议救济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2 吴于群;完善我国劳动法实施机制探讨[D];暨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秀鹏;陈利根;朱新华;;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的法经济学分析[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董津;;农村土地流转的法经济分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3 易招娣;方益权;;法经济学视域下的教师惩戒权[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4 刘超;;法经济学视野中的环境权[J];环境资源法论丛;2005年00期
5 王盛军;;我国自然资源行政许可之缺陷及其原因分析——一种法经济学视角[J];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黄锡生;王江;;区域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法经济学的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年05期
7 龚向和;袁立;;法律市场中行政立法成本分析[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汪军民;;土地利用制度的法经济学思考——兼论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法律特征[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李长健;禹慧;;网络安全监管问题的法经济学分析[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欧佳颖;;农地流转制度的法经济学视角[J];法制与社会;2008年3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勇;;从劳动争议谈劳动者权益保障[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钱李;;农民工工伤保险理赔的合法权益保护制度研究[A];政府管理创新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林磊;;我国现行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的缺陷分析与重构[A];西部劳动法律论坛暨全国律协劳动和社会保障法专业委员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王江;黄锡生;;区域经济开发对环境影响的法经济学分析[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5 王峻峰;;拆迁、政治过程与制度变迁——对拆迁制度改革的法经济学考察[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6 张卿;;服务型政府与行政许可的优化使用——从法经济学角度进行分析[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8年
7 左佳;;循环经济法律规制的经济学分析——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循环经济立法与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阶段性研究成果[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7年
8 贾若;李响;;道路交通事故中的侵权责任与责任保险[A];改革开放三十年:保险、金融与经济发展的经验和挑战——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08[C];2008年
9 田海;;陕西省农村节约用地的法律与法经济学新思路——建立宅基地自由转让制度的构想[A];道路·创新·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优秀论文[C];2009年
10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评论员 黄晓慧;或裁或审的选择权应交给劳资双方[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2 耀国;裁审合一或可解劳动仲裁困局[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 李为民;劳动争议案 “先裁后审”模式问题及改革探析[N];人民法院报;2009年
4 林嘉邋范围;劳动争议纠纷解决机制中裁审关系的确定[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7年
5 本报通讯员 黄晓慧;没有自由选择 则无终局裁决[N];亚太经济时报;2006年
6 西南政法大学校长、教授 陈彬;劳动争议处理可否“裁审分离”[N];中华新闻报;2007年
7 婺城区司法局 刘和平;以人为本改革工伤认定机制[N];金华日报;2009年
8 全总法律工作部劳动争议处理处处长 王敏;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存在四大问题[N];工人日报;2010年
9 陈丽平;草案为何没采纳“或裁或审”意见[N];法制日报;2007年
10 王娇萍;“或裁或审”: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的“选择题”[N];中国社会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法柏;现代环境法的运行机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贾甲;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小梅;探索建立劳动争议处理新机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2 职贝贝;对我国劳动争议“先裁后审”处理机制的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3 许萍;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中的裁审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韦凤泉;劳动争议裁审模式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5 王丽娜;论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处理机制[D];青岛大学;2010年
6 李迎颖;我国劳动仲裁与诉讼关系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宫伟宸;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仲裁时效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刘苏源;我国劳动争议仲裁机制完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陈伟;公司劳动纠纷的法经济学分析——从公司“社会责任”的角度考察[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10 于小臣;转型国家社会性规制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240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240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