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劳资自治中的劳动者“自赋权维权模式”——以广州利得鞋业公司集体劳动争议为例

发布时间:2017-07-17 11:14

  本文关键词:劳资自治中的劳动者“自赋权维权模式”——以广州利得鞋业公司集体劳动争议为例


  更多相关文章: 自赋权维权模式 工人代表制 集体劳动争议 集体行动


【摘要】:我国珠三角地区近年来出现的工人自发推选谈判代表、争议行为代表的实践模式,具有重要法律意义。其中的行为主体、权利义务、法律行为、法律后果、技术方法等要素具有较显著的制度创新,可界定为"自组织、自赋权维权模式"或"工人代表制"。它是原创性的、哈耶克理论意义上的"自生自发的秩序",具有民事法律规范和法理、逻辑的支撑。它具有使无序的群体性争议向有序的集体性争议转化的自组织功能,为集体性与工人理性维权模式提供了微观的生产机制和可靠证据,个案式、短暂性解决了"集体性"难题,具有自我赋权、寻求正当性的合法化趋向;有启动劳资集体谈判等程序性功能,但难以单独解决实体性法律问题。对其应予以法治化调整,并可利用其推动劳动法改革。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安徽省怀远县委党校;
【关键词】自赋权维权模式 工人代表制 集体劳动争议 集体行动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劳动关系多元转型的法治化调整机制研究”(14BFX181)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在“群体性劳动争议”或“群体性事件”发生后,劳方当事人能否、如何形成集体性的人格、意志、力量,即把群体性争议转化为集体劳动争议,并通过法律手段将争议导入法治化过程,使群体(集体)劳动争议通过法律依据明确、可理性预期和控制的处理模式得以解决,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重难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国清;;分配正义与社会应得[J];中国社会科学;2015年05期

2 段毅;何远程;;群体性劳动争议悖论辨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5年05期

3 王国勤;;集体行动中的“准组织化”及策略应对[J];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12期

4 段毅;李琪;;中国集体劳动关系的生成、发展与成熟——一个自下而上的分析视角[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4年23期

5 黄斌欢;;双重脱嵌与新生代农民工的阶级形成[J];社会学研究;2014年02期

6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7 罗燕;高贝;;我国群体性劳动争议的诉求与处理路径[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 汪建华;;实用主义团结——基于珠三角新工人集体行动案例的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3年01期

9 谢天长;;集体劳动关系抑或群体劳动关系:现状、根由与进路[J];东南学术;2012年06期

10 常凯;;关于罢工的合法性及其法律规制[J];当代法学;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宁;;多中心视域下劳资纠纷治理研究——基于广州大学城环卫工维权的案例分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03期

2 谢东虹;;留守经历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流动的影响——基于2015年北京市数据的实证检验[J];南方人口;2016年03期

3 谷玉良;;乡村依恋与农民工的城市融合——基于空间依恋视角的分析[J];中国名城;2016年06期

4 曹洋;;基于“劳、资、政”三方视角的我国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J];中国劳动;2016年10期

5 王霞;刘珊;;我国劳动关系认定规则的反思与完善——从退休返聘人员工伤损害赔偿困境说起[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3期

6 汪居扬;;劳动关系与经济参与理论的视角变迁——从韦伯夫妇、马歇尔到雅诺斯基[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6年03期

7 熊新发;曹大友;;劳动关系集体化转型的历史回顾与治理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16年05期

8 陈步雷;陈朝闻;;劳资自治中的劳动者“自赋权维权模式”——以广州利得鞋业公司集体劳动争议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08期

9 杨涛;;化解劳资冲突过程的微观分析——来自基层工会的比较[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6年07期

10 魏东霞;谌新民;;企业用工双轨制与劳动力市场歧视——来自广东南海产业工人的证据[J];世界经济文汇;2016年02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竹;;群体性劳动争议应对中的政府角色[J];行政法学研究;2014年02期

2 游正林;;对中国劳动关系转型的另一种解读——与常凯教授商榷[J];中国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3 陈颀;吴毅;;群体性事件的情感逻辑以DH事件为核心案例及其延伸分析[J];社会;2014年01期

4 艾琳;;实现和谐集体劳动关系的政府路径选择[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5 王立;;正义与“个人应得”[J];哲学动态;2013年11期

6 姚大志;;社会正义论纲[J];学术月刊;2013年11期

7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8 沈建峰;;论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的中国法律框架[J];中国劳动;2013年05期

9 段成荣;吕利丹;郭静;王宗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基本状况——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学刊;2013年03期

10 雷晓天;王若晶;;从个别到集体:制度变迁视角下的中国劳工政策转型[J];湖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春鸣;浅谈企业劳动争议的调节[J];北方经贸;2000年02期

2 ;劳动争议仲裁办事手续(九)劳动争议仲裁参加人的条件[J];劳动保护;2000年08期

3 ;解决劳动争议的途径有哪些?[J];税收与社会;2000年06期

4 ;关于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的调查[J];中国工运;2000年05期

5 ;解决劳动争议有哪些途径?[J];中国职工教育;2000年07期

6 ;从事兼职发生劳动争议怎么办?[J];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05期

7 熊成涛;做好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J];中国工运;2002年05期

8 姚韶军;旷工、病假引起的劳动争议[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2年03期

9 裴丽红;;劳动争议及劳动争议处理制度[J];中国社会保障;2003年01期

10 曹晓勇;关于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体制模式的思考[J];中国劳动;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婉婷;;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3辑)[C];2010年

2 白保群;;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异同[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黄玉华;;劳动争议及其预防[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王建平;;当前劳动争议的特点和劳动争议处理中的特殊法律问题[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姚彬;黄良军;;对处理劳动争议效率的思考[A];规划·规范·规则——第六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6年

6 顾金林;;简言社区劳动争议调解是构建和谐稳定社会发展的需要[A];“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系列活动征文选[C];2008年

7 刘淑芬;;议劳动争议立法的出现及发展[A];首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0年

8 王中;陈曦;刘显中;侯继山;;我国劳动争议解决制度的反思与重整[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上卷)[C];2000年

9 李航;;正确处理劳动争议仲裁案件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10 马建军;;涉外劳动争议的法律适用以及司法管辖[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张伟杰;应当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的作用[N];工人日报;2006年

2 潘跃;工会力推调解解决劳动争议[N];人民日报;2007年

3 郑勇;5月起申请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N];工人日报;2008年

4 史秉恒;甘肃开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宣传日活动[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5 通讯员 佚名;河北:3部门联合通知停止征收劳动争议仲裁费[N];就业时报;2008年

6 记者 顾雯 实习生 杨志;6种劳动争议 街道便可调解[N];南京日报;2009年

7 记者 王宝杰 通讯员 韩云琴;吉林 部署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试点[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9年

8 记者 王渊 通讯员 孙鹏 卞宁;省内首家劳动争议 调解中心在保定成立[N];河北经济日报;2010年

9 任社宣;国企将示范劳动争议预防调解[N];北京人才市场报;2010年

10 陈勤 骆秉辉 黄锐;灌南人大鼎力推动工会劳动争议调解室建设[N];江苏经济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炜炼;论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协议的法律效力[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韩笑;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比较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谭心宇;埃塞俄比亚《劳动法》研究[D];湘潭大学;2015年

4 唐光彩;论我国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之关系重构[D];扬州大学;2015年

5 刘鹤立;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安徽大学;2015年

6 陈春燕;群体劳动争议的司法处理机制研究[D];广东财经大学;2015年

7 胡莹;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南民族大学;2008年

8 陈辉;对我国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反思与重构[D];湖南大学;2009年

9 王兾匴;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10 周艳丽;论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的合理衔接[D];湘潭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53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53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3b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