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6:35
本文关键词: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职业卫生问题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已经成为世界性课题。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因此制定了国际和国家职业卫生的主要战略方针政策,主要包括避免职业危害、改善工作条件、政府在发展和控制工作条件方面的责任与权力、雇主和企业家在职业卫生方面的责任等。发达国家在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的法律制度设计上比较完善,同时形成了以工伤保险体制为主要救济方式,民事侵权赔偿为辅助的立体救济途径,美国、日本为其典型代表。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研讨多是从职业卫生角度或是工伤保险角度展开研究的,鲜有从法律角度进行深入挖掘。从我国立法体制来看,规定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的法律、法规主要集中在《职业病防治法》、《劳动法》、《工伤保险条例》等几部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法规之间缺乏体系性和衔接性,加之《职业病防治法》也没有对职业卫生权益救济途径、方式等做出具体规定,导致我国的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很不完善。很多劳动者在身体健康遭受非法侵害时得不到有效及时的法律救济,使得劳动者生理、心理承受巨大的痛苦。而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不仅关系到亿万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健康利益,更关系到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如何构建公平、公正和健全的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成为我国职业病防治不得不直面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 本文以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研究为主题,全文共分为五章。 第一章“职业卫生概述”主要是对职业卫生的概念界定、法律特征、法理基础和法律渊源进行简要概述。本章首先通过张海超事件、四川陡梯子村村民集体患职业病案例提出问题:为什么劳动者的维权之路如此困难?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并不完善,由此引出如何构建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其次本章对“职业卫生”进行概念界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它是指最大程度的促进和保持所有工人身体、精神和社会福祉的最高质量,保护工人在就业期间免遭受由于不利于健康的因素所产生的各种危险,使工人置身于一个能适应其生理和心理特征的职业环境之中。通过对职业卫生法律特征的分析,可以看出职业卫生是以劳动者的物质性人身权为保护对象、主要保护劳动过程中的健康问题,不仅如此,职业卫生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这使得职业卫生成为全社会都应该关注的课题。之后对职业卫生与健康权、生命权、劳动权、人权进行阐述,最后对职业卫生的法律渊源进行概括性论述。 第二章“劳动者职业卫生现状考察——以职业病为中心的审视”。首先对劳动者职业病现状进行概括性分析,认为造成职业病现状的主要原因有:用人单位逃避职业健康体检义务、职业病危害因素扩散和政府监管薄弱。由此提出我国职业卫生现状仍然不容乐观,劳动者遭受职业病侵害的现象仍然很严峻,因此必须从立法、司法、执法等角度构建一个完善的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 第三章“我国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分析”。本章对我国劳动者现行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进行详细阐述,从职业卫生救济主体、法律依据、司法实务等方面剖析我国职业卫生救济体制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工伤认定和索赔程序可以看出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程序过于复杂、职业病鉴定举证责任规定不合理、工伤认定范围过窄等不足。 第四章“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选择”。通过对域外职业卫生救济模式选择类型的分析,选取两个具有典型代表的英美法系国家与大陆法系国家,进而具体分析美国、日本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美国的社会保险体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现在已经运作的比较成熟。各行各业都会有专门的商业保险作为其降低企业风险的手段,这不仅让企业能够健康的发展,更能使劳动者从中获益。一旦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遭受职业伤害,就可以通过社会保险获得赔偿。而日本赔偿体制的优点在于工人除了可以通过国家赔偿获得工资补偿之外,还可以通过健康保险获得工资补偿。在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规定模糊的情况下,借鉴国外的经验,对国内外职业卫生救济模式及深层原因进行比较分析尤为必要。 第五章“构建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体制”。针对上文提出的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体制的不足,分别对立法、司法、执法等方面提出建议。在立法方面,对于我国职业卫生救济模式的选择法律并未给与具体的规定,《工伤保险条例》与《人身损害赔偿解释》只进行了原则性的规定,因此也带来了学者的争论,在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况下,通过纵观历史发展以及发达国家的经验借鉴,得出我国应该选择的最佳模式是补充模式。补充模式不仅符合历史的发展,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在采取补充模式的背景下,应当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工伤保险部份应适用无过错原则,人身损害赔偿部份应适用过错原则,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归责原则也应按照前述原则进行处理,所不同的仅是工伤保险部份费用完全由用人单位承担。在司法方面,由于现行的职业卫生救济制度带给劳动者较大的维权成本与维权时间,不利于劳动者维权。因此建议从三方面进行完善:取消强制劳动仲裁前置制度、设立专门劳动法庭、完善三方机制。以上建议的宗旨都是为了减轻劳动者的维权负担,尽快给与劳动者应有的赔偿。在执法方面,多数国家是把职业安全与职业卫生统一进行管理。在我国现有体制下,职业安全卫生监察机构为三家共管,即国家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负责事故预防、调查和处理,卫生部门负责职业病的检测、防控,而与劳动者关系最紧密的劳动部门却只负责劳动用工情况以及女职工、童工保护的监察,加上工商、公安、纪检等部门在各自职能领域内的配合工作,我国整个职业卫生监察体系实际上十分混乱。因此,笔者建议合理构建劳动者职业卫生国家监察体制是顺应国际趋势的。 最后部分是结论,对全文主旨进行概括总结。 本文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选题上,以往对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的研究多是从劳动卫生或公共卫生角度进行研究,很少从法律角度进行细致研究。。本文以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为研究切入视角,试图从法学角度透彻分析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希望对构建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有所助益。 第二,内容上,本文通过对已有的职业卫生概念、性质、法理基础综述分析基础上,提出本文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同时对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现状梳理进行评述,进而提出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职业卫生 权益救济 补充模式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1
- 0. 前言11-17
- 0.1 选题的意义11-12
- 0.2 文献综述12-15
- 0.3 论文使用的理论工具和研究方法15
- 0.4 论文的基本思路和逻辑结构15-17
- 1. 职业卫生概述17-29
- 1.1 问题的提出17-18
- 1.2 职业卫生的概念界定18-19
- 1.3 职业卫生的法律特征19-21
- 1.3.1 以劳动者的物质性人身权为保护对象19-20
- 1.3.2 保护劳动过程中的健康权益20
- 1.3.3 职业卫生涉及领域具有广泛性20-21
- 1.4 职业卫生的法理基础21-26
- 1.4.1 职业卫生与健康权21-22
- 1.4.2 职业卫生与生命权22-24
- 1.4.3 职业卫生与劳动权24-25
- 1.4.4 职业卫生与人权25-26
- 1.5 职业卫生的法律渊源26-29
- 2. 劳动者职业卫生现状考察——以职业病为中心的审视29-36
- 2.1 劳动者职业病现状分析29-31
- 2.2 职业病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31-36
- 2.2.1 用人单位逃避职业健康体检义务31-32
- 2.2.2 职业病危害因素扩散32-34
- 2.2.3 政府监管力度薄弱34-36
- 3. 我国劳动者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法律制度分析36-46
- 3.1 职业卫生救济主体36-37
- 3.2 职业卫生救济法律依据37-38
- 3.3 司法实务38-46
- 3.3.1 工伤认定和索赔程序38-41
- 3.3.2 职业病鉴定举证责任41-43
- 3.3.3 工伤保险认定范围43-46
- 4. 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选择46-57
- 4.1 国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选择的域外实践46-50
- 4.1.1 选择模式46-47
- 4.1.2 免除模式47-49
- 4.1.3 相加模式49-50
- 4.1.4 补充模式50
- 4.2 美国、日本职业卫生权益模式微观分析50-54
- 4.3 国内外职业卫生权益救济模式比较分析54-57
- 4.3.1 保险机制的差别54-55
- 4.3.2 工会职能的完善55-57
- 5. 我国职业卫生权益救济体制的构建57-64
- 5.1 健全职业卫生权益救济制度法律体系57-60
- 5.1.1 补充模式是职业卫生权益救济的最佳选择57-58
- 5.1.2 适当采用不同的归责原则58-60
- 5.2 规范职业卫生救济制度法律程序60-62
- 5.2.1 取消强制劳动仲裁制度60
- 5.2.2 设立专门劳动法庭60-61
- 5.2.3 完善三方机制61-62
- 5.3 加大对职业卫生救济的监察力度62-64
- 5.3.1 合理配置职业卫生监察权限62-63
- 5.3.2 建设独立统一的劳动执法队伍63-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9
- 后记69-70
- 致谢70-71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71-72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云军;杨丹蓉;李秋;;新版《职业病防治法》在加强职业病防治监管方面的重要特点[J];职业卫生与病伤;2012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学洪;核电站员工个人职业安全管理平台设计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638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63851.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