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
【摘要】:为了抗衡资本的强势地位,克服个别劳动关系条件下劳动契约的附属性,劳动者纷纷团结起来组建工会,由工会代表劳动者同资方进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等方面的集体谈判,以集体合同的形式确定下来,,以罢工最为最后行动保障,这就是集体谈判制度。在西方国家集体谈判制度已经相当完善,并且是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主要制度,被比喻为保障劳动关系和谐发展的“安全阀”,避免社会动荡的“消火栓”,工会履行职责的“生命线”。集体谈判是使劳资冲突规范化的一项伟大的“社会发明”,是现代民主社会中每一位劳动者都拥有或应当拥有的特定权利。然而这一制度在中国,无论是在立法层面、理论层面,还是在实践层面上都是不完善的,严重与我国多发的集体争议实际情况相脱节。如何更好的完善和发挥这一制度的优越性,还值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文章主要包括四个部分: 理论基石:集体谈判制度概述。该部分首先介绍了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和主体特定性、主体平等性、主体双赢性、目的特定性四个方面的特征;接着阐述了集体谈判制度的多元论,让步曲线,三层论三个理论依据;最后指出集体谈判制度对社会的重大意义。 现状反思: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缺陷分析。首先介绍了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然后指出我国目前集体谈判制度存在着相关法律内容简单且位阶低、多层次集体谈判缺失等立法问题,集体谈判主体双方的意识不足,政府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不明,工会难以胜任集体谈判之责,不当劳动行为制度不完善,罢工权的缺失等问题。 域外经验:国外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与启示。该部分首先介绍了国外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历程,萌芽、发展、成熟三个阶段及各阶段政府对集体谈判制度的主要态度;接着对典型国家美国和日本的集体谈判制度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国外集体谈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制度构建:完善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思考。在借鉴西方国家成功经验和国际通行做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对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建议。包括集体谈判制度的立法保障、集体谈判制度的意识保障、政府在集体谈判中的角色定位,集体谈判的组织保障(工会),不当劳动行为的规制,集体谈判的行动保障(罢工权)六个方面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集体谈判制度 劳动者 资方 工会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3
- 第1章 集体谈判制度概述13-21
- 1.1 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和特征13-15
- 1.1.1 集体谈判制度的概念13-14
- 1.1.2 集体谈判制度的特征14-15
- 1.2 集体谈判制度的理论依据15-18
- 1.2.1 集体谈判制度的多元论15-16
- 1.2.2 集体谈判制度的让步曲线16-17
- 1.2.3 劳动关系的三层次理论17-18
- 1.3 集体谈判制度的意义18-21
- 1.3.1 促进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途径18-19
- 1.3.2 可以弥补《劳动法》的不足19
- 1.3.3 可以弥补《劳动合同法》的不足19
- 1.3.4 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19-21
- 第2章 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沿革及缺陷分析21-35
- 2.1 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历史沿革21-23
- 2.2 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缺陷分析23-35
- 2.2.1 集体谈判制度的立法缺陷23-24
- 2.2.2 集体谈判主体双方的意识不足24-25
- 2.2.3 政府在集体谈判中的作用不明25-26
- 2.2.4 工会难以胜任集体谈判之责26-29
- 2.2.5 不当劳动行为制度的缺失29-31
- 2.2.6 罢工权的缺失31-35
- 第3章 国外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与启示35-41
- 3.1 国外集体谈判制度的发展历程35-36
- 3.1.1 18 世纪中期至 19 世纪末的萌芽35
- 3.1.2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 30 年代的发展35-36
- 3.1.3 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成熟时期36
- 3.2 典型国家集体谈判制度分析36-38
- 3.2.1 美国36-37
- 3.2.2 日本37-38
- 3.3 国外集体谈判制度对我国的启示38-41
- 3.3.1 通过集体谈判协调劳资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38-39
- 3.3.2 政府的积极推动作用39
- 3.3.3 完善的信息提供和共享机制39
- 3.3.4 向多级化集体谈判发展的趋势39-40
- 3.3.5 工会在集体谈判中的主导主用40-41
- 第4章 完善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思考41-49
- 4.1 集体谈判制度的立法保障41-42
- 4.2 集体谈判制度主体意识保障42-43
- 4.3 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43-44
- 4.3.1 营造良好的劳资自治环境及明确角色定位43
- 4.3.2 建立健全完善的信息提供和共享机制43-44
- 4.4 集体谈判的组织保障44-45
- 4.5 不当劳动行为规制45-46
- 4.6 集体谈判行动保障46-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3
- 致谢53-54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信华;论作为核心劳工标准之一的集体谈判权[J];法学杂志;2004年03期
2 苏苗罕,姚宏敏,郑磊;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J];法学;2001年05期
3 周永坤;;“集体返航”呼唤罢工法[J];法学;2008年05期
4 佘云霞;对集体谈判的理论分析[J];工会理论与实践.中国工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高国梁;;论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J];市场论坛;2010年10期
6 程延园;集体谈判:现代西方国家调整劳动关系的制度安排[J];教学与研究;2004年04期
7 孙德强;工会提起集体合同争议处理的程序及在其中的地位与作用[J];中国劳动;2004年12期
8 李迪;;工资集体谈判中工会的谈判策略[J];企业导报;2011年01期
9 姜源;张伟;;集体谈判制度研究[J];社会科学辑刊;2010年02期
10 徐聪颖;刘金源;;集体谈判制与19世纪中后叶的英国劳资关系[J];探索与争鸣;2010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润泽;推行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2 杨晓石;论集体谈判权[D];苏州大学;2005年
3 陆慧;集体谈判制度中的主体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6年
4 杜杨;论集体谈判权[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5 曹春艳;我国工会集体谈判权的法律救济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6 王琳;和谐社会进程中的集体谈判制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王琴;论我国集体谈判制度的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8 许春荣;集体协商制度的发展与完善[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5679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67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