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
本文关键词: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关系 当事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者 劳动法 先裁后审 调解机制 处理制度
【摘要】:社会发展对劳动关系的调节提出了全新要求,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改革已显示其紧迫性。其制度的取向应使争议处理纳入劳动关系调节体系,其内容应体现当事人意志的作用,其效果应达到息讼目的,其方案的设计又必须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尤其是历史的沿革,具体设想是改现行企业调解机制为行政调解机制,改现行先裁后审制为分类处理制度,并辅之以一整套的配套措施。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劳动争议处理机制 劳动争议案件 劳动关系 当事人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劳动者 劳动法 先裁后审 调解机制 处理制度
【分类号】:D922.591
【正文快照】: 我国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已使劳动关系突破原有的传统形态,劳动关系无论从主体上、内容上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人们对劳动关系的认识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面对这些变化,产生于改革之初的现行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显得难以适应,弊端日益显现,大大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社会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有,刘强;新时期我国高校劳动争议问题探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袁青川;;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机制[J];中外企业家;2007年06期
3 林超;;浅谈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完善[J];江淮法治;2011年19期
4 崔利平;;劳动争议案件诉讼调解工作的完善与发展[J];法治论坛;2007年02期
5 刘义军;;程某与某公司劳动争议适用新法案[J];工会博览(社会版);2009年04期
6 佟季;;劳动争议案件情况分析[J];人民司法;2008年05期
7 肖强;陈正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优化[J];天津法学;2010年01期
8 张宪民;郭文龙;;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调整[J];中国劳动;2006年08期
9 赵自云;;浅析劳动争议案件的若干法律问题[J];福建法学;1997年01期
10 毕芳芳;;典型劳动争议案件分析——对一起劳动争议案件涉及法律问题的评析[J];法庭内外;2007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卫军;;劳动争议诉讼的受理和立案要求[A];处理劳动争议律师网络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董保华;裘国梁;张宪民;戴建平;屠可风;宋志宏;周开畅;陆胤;关馨;徐颖;宋靖;朱懂理;薛孝东;朱雯雯;吕岗;;劳动关系多方协调机制研究(总报告部分)[A];2005年政府法制研究[C];2005年
3 李晓园;;完善劳动关系管理制度 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A];江西非公有制经济劳动保障问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陈诗达;;非公经济劳动关系现状[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5 黄景洲;;基于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的企业管理措施探讨[A];科学发展观与劳动保障问题研究[C];2005年
6 陈诗达;;导论:和谐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和谐的基础[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7 赵林中;;浅议和谐社会与和谐劳动关系[A];提升核心竞争力——浙江省经营管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汇集[C];2005年
8 陈诗达;;收入分配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9 丁为民;;理顺企业劳动关系[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10 陈诗达;;收入分配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宁 杰;建构和谐的劳动关系[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刘芳滨;青岛劳动关系日趋和谐稳定[N];青岛日报;2007年
3 徐博;浅谈化解劳动争议纠纷的措施[N];西部时报;2007年
4 翟敏邋张定生;和谐之花在这里绽放[N];江苏法制报;2008年
5 高铁军 张忆军;为劳动者营造和谐的环境[N];人民法院报;2006年
6 范杉珊;我区处理劳动争议案近2000件[N];华兴时报;2007年
7 杨维立;应对劳动争议案件激增不该苛求劳动者[N];检察日报;2008年
8 本报记者 张伟杰;劳动案件审理中的诸多新问题期待破解[N];工人日报;2006年
9 潘从武 记者 吴亚东;让劳动者自选仲裁或诉讼[N];法制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李飞 本报通讯员 刘春华 王涛;劳动者公堂讨说法[N];人民法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桂兰;私营企业工人劳动力价值实现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吉达珠;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实证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3 田巍;和谐劳动关系的政治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4 蔡毅芬;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5 龚基云;转型期中国劳动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6 吴君槐;利益分享视角下的和谐劳资关系构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何勤;北京中小企业劳动关系评价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8 李亮山;我国劳动关系政府规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9 高新会;论转轨时期我国劳动关系的制度变迁[D];暨南大学;2006年
10 詹婧;企业民主参与动力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科;劳动争议证明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2 郭梅;我国劳动仲裁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吉林大学;2006年
3 田强;劳动争议诉讼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4 褚利民;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缺陷与重构[D];安徽大学;2006年
5 李鹏;论举证责任分配在我国劳动争议案件中的运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6 张雅芳;劳动争议裁审关系之探讨[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7 陆学兵;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8 徐立新;论事实劳动关系当事人的权益保护[D];郑州大学;2004年
9 冯翠玲;加强三方机制在我国劳动争议仲裁制度中的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10 黄云飞;我国劳动争议处理体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68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68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