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利益平衡机制

发布时间:2017-07-21 01:09

  本文关键词:论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利益平衡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利益平衡 劳动合同法


【摘要】:目前而言,我国劳动关系矛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利益关系矛盾。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和谐稳定。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出现一方面确实满足了劳动力市场的一些需求,另一方面又因用人单位的滥用而沦为规避劳动法、敲诈劳动者的工具,伴随的一些争议一直延续至今,因此相应存在一些不能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加以解决,将会对劳动关系乃至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一定的冲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简称《劳动合同法》)对非全日制用工做了规定,这对平衡非全日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利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规定过于原则性,且非全日制用工的其他问题在全国范围内缺乏统一的法律规制。这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应当认真分析当前劳动关系矛盾产生的原因,并尽快从体制机制的层面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本文力图通过对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价值、相关立法的研究分析,结合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地区关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比较研究,从维护非全日制劳动者合法权益、稳定劳动关系、促进就业、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提出我国目前必须为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矛盾提供一个制度化的利益平衡机制,让这些因利益矛盾而产生的冲突能够容纳在平衡机制下,以制度化的方式加以解决。
【关键词】:非全日制劳动关系 利益平衡 劳动合同法
【学位授予单位】:中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绪论8-12
  • 0.1 选题的缘由8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8-10
  • 0.3 研究意义和目的10-11
  • 0.4 研究的方法和内容11-12
  • 第一章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位和价值分析12-19
  • 1.1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一般理论12-16
  • 1.1.1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内涵界定和要件阐释14-15
  • 1.1.2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国内国外发展历程15
  • 1.1.3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法律定位15-16
  • 1.2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利益平衡机制的价值基础16-17
  • 1.3 完善的利益平衡机制对构建和谐稳定的非全日制劳动关系之意义17-18
  • 1.4 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的法律基础18-19
  • 第二章 现行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利益平衡机制相关障碍因素分析19-24
  • 2.1 现行《劳动合同法》关于非全日制劳动的规制及其缺失19-21
  • 2.1.1 关于劳动合同的形式19
  • 2.1.2 关于劳动关系的终止和经济补偿19-20
  • 2.1.3 关于工资标准及支付周期的规定20-21
  • 2.1.4 有关社会保险的规定21
  • 2.2 工会在非全日制劳动关系中未能发挥有效作用21-22
  • 2.3 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弱22-23
  • 2.4 政府管理职能不到位23-24
  • 第三章 国外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24-28
  • 3.1 国际劳工组织有关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的立法24
  • 3.2 国外有关非全日制劳动的用工立法和措施24-27
  • 3.2.1 日本的相关立法和措施24-25
  • 3.2.2 德国的相关立法和措施25-26
  • 3.2.3 荷兰的相关立法和措施26-27
  • 3.3 国际劳工组织及国外非全日制劳动用工立法对我国的启示27-28
  • 第四章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利益平衡机制的完善28-34
  • 4.1 努力寻求非全日制劳动关系双方利益平衡的契合点28-29
  • 4.2 完善利益平衡机制的法制保障29-32
  • 4.2.1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问题的法律完善29-30
  • 4.2.2 非全日制劳动工资和工时问题的法律完善30-31
  • 4.2.3 非全日制就业者的社会保险问题的法律完善31-32
  • 4.3 充分发挥工会的积极作用32-33
  • 4.3.1 提高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法律意识32
  • 4.3.2 增强工会的维权职能32
  • 4.3.3 免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入会费用32-33
  • 4.4 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加大对非全日制劳动的扶持33-34
  • 结语34-35
  • 参考文献35-39
  • 致谢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余少祥;;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哲学论纲[J];法学评论;2006年06期

2 胡鞍钢,杨韵新;就业模式转变:从正规化到非正规化──我国城镇非正规就业状况分析[J];管理世界;2001年02期

3 张昊;蒋巍;;论结社权的保护与我国社团立法的建构[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李婷玉;人才租赁的社会心理学反思[J];西北人口;2004年05期

5 徐智华;劳动争议处理几个疑难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2003年03期



本文编号:5707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5707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8b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