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4:22

  本文关键词: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劳动基准 公益诉讼 理论分析 实践借鉴 具体措施


【摘要】:劳动基准是作为用人单位必须给予劳动者所提供的劳动条件与劳动待遇的最低标准,其保护的是劳动者最基础性的权利。从劳动基准的主体、产生目的以及内容方面都无不体现其自身的公益性,它是对劳动者这一庞大群体的公共利益的维护。但是,在我国违反劳动基准的行为已经屡见不鲜,可惜现行的劳动争议解决制度,无论是协商、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还是民事诉讼对劳动基准争议的处理都显得力不从心,不利于及时、高效、彻底的解决劳动基准争议。劳动者群体公共利益自然无法得到有效维护,最基础的生存发展权也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谐。鉴于此,笔者尝试在劳动基准争议司法救济程序中导入公益诉讼,从理论分析与司法实践两个方面对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进行了论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构建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措施,以期能够有效的保护劳动者的劳动基准权利,维护公共利益。除去结语,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近期发生的名校硕士酒店过劳死为切入点,强调越来越多的人用牺牲健康甚至是生命来加班的现象说明我国在劳动基准的执行方面不尽人意。之后,对劳动基准与劳动公益进行了概念的界定,并对劳动基准的法律特征以及公益性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并正式提出构建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设想。第二部分:从三个方面对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构建的必要性进行了论证。一是,通过分析协商、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存在的不足,进而突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可以避免非诉机制保护的乏力。二是,能够有效弥补民事诉讼的保护缺陷,包括可以平衡诉讼双方当事人力量、摆脱“直接利害关系人”的限制以及降低成本等。三是,从构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意义方面说明其能够切实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第三、四部分:这两部分论证了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在我国建立的可行性。第三部分是从劳动基准的公益性、当事人适格理论的不断突破、诉之利益的进一步发展以及诉讼信托理论演变中的完善三个方面寻找理论支撑,而第四部分则是阐述了国内外的立法与司法实践为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构建提供了借鉴。第五部分:针对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如何构建提出了相应的具体的措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是公益诉讼制度在解决劳动基准争议方面的适用,具有公益诉讼的共性,但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笔者从启动主体、受案范围、排除仲裁前置程序、举证责任的分配及设立奖励制度、执行制度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关键词】:劳动基准 公益诉讼 理论分析 实践借鉴 具体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英文摘要4-8
  • 1 引言8-10
  • 2 构建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必要性10-16
  • 2.1 可以避免非诉机制的保护乏力10-12
  • 2.2 有效弥补民事诉讼的保护缺陷12-14
  • 2.3 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14-16
  • 3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分析16-20
  • 3.1 劳动基准公益性特征的凸显16-17
  • 3.2 当事人适格理论的不断突破17
  • 3.3 诉之利益理论的进一步发展17-18
  • 3.4 诉讼信托理论演变中的完善18-20
  • 4 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实践借鉴20-23
  • 4.1 我国的立法与司法实践奠定了构建基础20-21
  • 4.1.1 我国的法律规定提供了立法上的支持20
  • 4.1.2 我国公益诉讼的司法实践积累了经验20-21
  • 4.2 域外公益诉讼的立法与实践提供了借鉴21-23
  • 5 构建我国劳动基准公益诉讼制度的具体措施23-32
  • 5.1 确定启动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主体23-24
  • 5.1.1 工会23
  • 5.1.2 检察机关23-24
  • 5.2 明确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受案范围24-26
  • 5.2.1 违反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标准的案件24
  • 5.2.2 违反最低工资标准和拖欠工资案件24-25
  • 5.2.3 违反关于保护特殊主体规定的案件25-26
  • 5.2.4 违反国家关于最高用工时间的案件26
  • 5.3 排除仲裁前置程序的适用26-27
  • 5.4 合理分配举证责任27-28
  • 5.5 设立专门劳动争议审判庭28
  • 5.6 建立劳动基准公益诉讼的保障制度28-30
  • 5.6.1 建立防止滥诉机制28-29
  • 5.6.2 设立合理激励机制29-30
  • 5.7 实行直接移交执行制度30-32
  • 6 结语32-33
  • 致谢33-34
  • 参考文献34-3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梅林;;探究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构建[J];东南学术;2006年02期

2 颜梅林;;和谐社会催化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建构[J];发展研究;2006年03期

3 张雪萍;叶笑寒;;公益诉讼制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吴平纪;;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之建构[J];党史博采.理论;2006年02期

5 张式军;孙晓晓;;两大法系公益诉讼制度比较研究[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6 吴兴国;;公益诉讼制度:降低行政成本的关键[J];学习月刊;2007年19期

7 陈建智;;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若干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8 郭凯;;论中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8期

9 吕娜;;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04期

10 金亮新;;公益诉讼制度与公民权利之关系研究[J];社科纵横;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皇红恩;孟健强;;试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A];当代法学论坛(2008年第2辑)[C];2008年

2 毛永红;;公益诉讼制度构想[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3 蓝楠;;构建我国环境保护中的公益诉讼制度[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7年

4 周晓唯;魏召君;;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易珍荣;;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建立与检察权的行使[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周晓唯;魏召君;;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的法经济学分析[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下册)[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王圣志;构建公益诉讼制度[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谢文英;政协提案助推了公益诉讼制度产生[N];检察日报;2013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教授 刘俊海;公益诉讼制度破解大规模侵权难题[N];法制日报;2013年

4 刘武俊 作者系司法部研究室研究员;公益诉讼制度值得期待[N];长江日报;2005年

5 何苗;期待公益诉讼制度更健全[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6 李知雅;公民权益亟须公益诉讼制度护航[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7 时事评论人士 瞿方业;公益诉讼制度宜早日法律化[N];佛山日报;2011年

8 记者 刘子烨;尽快建立公益诉讼制度[N];联合时报;2012年

9 陈杭平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公益诉讼制度解读与实践运作[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10 刘武俊;公益诉讼制度的空白亟待填补[N];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吴小隆;公益诉讼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靖;论我国劳动权保障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2 石莉芳;构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理论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3 张津平;城市房屋征收公益诉讼制度探究[D];延边大学;2011年

4 赵亚明;论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构建[D];燕山大学;2012年

5 王颖;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6 张子谷;我国消费者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7 张丰国;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的几点思考[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4年

8 姚银银;大气污染的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9 王宇;民事公益诉讼制度的不足与完善[D];沈阳师范大学;2014年

10 符加飞;我国劳动公益诉讼制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12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12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e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