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的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4 19:09

  本文关键词: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的对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工会 工资集体协商 劳动者


【摘要】:协商通常是平等主体在自愿基础上围绕争议纠纷或者分歧,通过沟通商讨达成协议的一种问题解决方式。因此协商是一个共同形成决定的过程,在冲突各利益相关方围绕欲实现的共同目标,平等自愿,兼顾各方利益,通过方式方法的创新变通,寻求双赢结局。工资集体协商是指企业(代表雇主)与工会(代表工人)通过协商,对企业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工资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标准等进行平等协商,并达成协议的行为。在西方发达国家这一制度已经有了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而生的工会,在劳资力量极度博弈的现实中,其职能如何发挥对工资集体协商的结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经济迅速发展,劳资矛盾日益突出的今天,完善健全的工会协商职能可以有效解决劳资矛盾、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在社会转型的当下,我们在此对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进行法律审视及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劳动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劳动合同法》等多部劳动法律法规,大大加强了对劳动关系的调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极大保障。但制度并非万能,客观面对劳动者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实,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职能发挥的现状仍不理想。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路,论文试图提出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的法律对策。 首先,透过南海本田汽车公司工人罢工,工会在此事件中的职能发挥情况,以点及面地分析为避免因薪酬问题而引发社会性群体事件的频频发生,作为劳动者代表的工会其职能完善能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同时有助于社会和谐稳定。 其次,为更好的提出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职能完善的对策,就必须对我国工会的职能现状进行分析。随着我国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我国工会也由解放后主要承担政治手段的角色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群众性组织。而工资集体协商其所呈现出来的特征是公平性、民主性、法制性、利益性。 在本文的第三部分通过分析我国工会职能在工资集体协商中作用发挥的应然状态,对比出其职能发挥的实然状态,发现存在的问题是:工会的话语权不强,谈判环节中缺位,并且协商层次不高且缺乏产业行业协会支撑,而且签订的合同内容较空洞,没有针对性。 对于以上的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特有的经济体制分析了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职能弱化的原因:其一,由于在相关法律法规上对工资协商主体的义务,产生及协商的程序和争议解决机制规定较为模糊,加之我国没有立法明确赋予劳动罢工权,以至于劳动者丧失了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价码”或者“资本”。其二,工会组织是开展集体协商工作的基础,但有些地方政府和企业法律意识淡薄,对工会的职能定位存在错误认识,影响了工会的组建率;由于我国存在大量农民工且入会率低,导致了工会维权范围的狭窄;加之传统机制的“路径依赖”,工会的法律地位不独立,工会人员综合素能也有待提高。其三,政府自上而下地下达任务,硬性推行工资集体协商而非源于劳资双方协调劳动关系的内心诉求需求,自发的内生性动力不足,导致集体谈判的目的存在偏差,用人单位单纯片面追求集体合同数量,忽视集体合同实效,使合同流于形式;同时由于我国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雇主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本性,加之对工资集体协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知不够。这一系列的原因导致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常常处于失语状态。 那么哪些方面去完善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职能呢?文章的第五部分给出了对策。首先在立法上,对于法制的缺陷进行完善:对一些模糊的规定给予明确,赋予劳动者罢工权,同时加以一定的条件限制,另外在制度完善中应加大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对违法乱纪侵害劳动者权益,破坏劳资平衡的侵权者加大惩戒力度。其次在工会方面,除了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劳动者入会率,还要构建农民工工会权利保障制度以加快工会组织的建设,提高农民工组织化率,纳入组织管理的视野,减少“用脚投票”的大规模事件;对于在工会在行政和经济的独立性上,通过制度设计提高工会组织的独立性;为提高工会参与的有效性,要加强工会工作人员的谈判素能、议事能力的教育培养;从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出发,要与产业协会,行业工会等组织充分协同联动,发挥各自组织优势,构建多层次的集体谈判主体结构也是必要的;充分发挥政府既作为法规的制定者又是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争议的仲裁者的多重角色,获得政府支持,加强在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的职能的作用发挥。
【关键词】:工会 工资集体协商 劳动者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412.6;D922.5
【目录】:
  • 中文摘要4-7
  • Abstract7-13
  • 1. 绪论13-19
  • 1.1 选题背景13-15
  • 1.2 文献综述15-18
  • 1.3 研究方法18-19
  • 2. 工会职能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理论19-27
  • 2.1 工会职能19-21
  • 2.1.1 工会的定义19
  • 2.1.2 我国工会职能转变的历史考察19-21
  • 2.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界定及特征厘定21-24
  • 2.2.1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界定21-22
  • 2.2.2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特征厘定22-24
  • 2.3 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重要性24-27
  • 3.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发挥存在的问题及影响27-39
  • 3.1 工会在工资集体协商中的职能定位27-29
  • 3.1.1 依法维护和代表劳动者权益27-28
  • 3.1.2 协调平衡劳资双方利益促进和谐劳资关系28-29
  • 3.2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履行中的缺位29-33
  • 3.2.1 工会谈判参与缺位,协商机制作用难发挥29-30
  • 3.2.2 工资协商合同缺乏实效性30-31
  • 3.2.3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话语权难彰显31-32
  • 3.2.4 达成的协商层次、行业级别较低32-33
  • 3.3 工会职能缺位的影响33-39
  • 3.3.1 对社会的不利影响33-35
  • 3.3.2 对劳动关系主体的不利影响35-38
  • 3.3.3 对工会的不利影响38-39
  • 4.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缺失原因分析39-55
  • 4.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39-42
  • 4.1.1 劳资双方进行工资集体协商的义务未作应然性规定39-40
  • 4.1.2 协商主体的产生、协商程序的进行规定不明确40
  • 4.1.3 劳动者罢工权没有法律依据40-41
  • 4.1.4 侵犯协商代表的法律责任有待加强41-42
  • 4.2 工会方面的原因42-50
  • 4.2.1 工会组织发展不成熟不全面42-44
  • 4.2.2 工会独立性不强44-49
  • 4.2.3 工会人员素质方面有待提高49-50
  • 4.3 其它原因50-55
  • 4.3.1 劳动者自身原因50-52
  • 4.3.2 企业方面的原因52-53
  • 4.3.3 集体协商模式的制约53-54
  • 4.3.4 劳动市场供大于求,加剧劳资力量的不平衡54-55
  • 5. 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的对策建议55-71
  • 5.1 加强法制建设55-59
  • 5.1.1 完善立法明确设定协商双方义务56-57
  • 5.1.2 明确协商的主体产生的程序和协商的时间57
  • 5.1.3 明确规定罢工权57-59
  • 5.1.4 完善责任制度设计,加强违法侵权者的制裁59
  • 5.2 加强工会自身组织、地位和素能建设59-66
  • 5.2.1 加快工会组织的建设60-61
  • 5.2.2 提高工会组织的独立性61-64
  • 5.2.3 提高工会集体协商策略64-66
  • 5.3 构建多层次的集体协商架构66-68
  • 5.4 地方政府给予支持68-71
  • 结束语71-72
  • 参考文献72-76
  • 附录76-80
  • 致谢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工会宝典[J];工会博览;2007年08期

2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J];山东劳动保障;2001年01期

3 ;抓好工资集体协商 促进企业稳定发展[J];中国工运;2002年04期

4 ;全总召开全国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经验交流会议[J];中国工运;2008年05期

5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建立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的意见[J];中国工运;2008年07期

6 崔欣;;推进工资集体协商让职工权益得到保护——东城区总工会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纪实[J];工会博览;2011年09期

7 饶燕枝;;工资集体协商:从进行时到常态化——湖北省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状况调查[J];工友;2011年08期

8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J];中国财经审计法规公报;2001年01期

9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J];陕西政报;2001年03期

10 ;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J];劳动理论与实践;200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勇;;强化工会职能 发挥工会作用 大力推进劳动者体面劳动[A];湖南省工人运动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交流材料[C];2010年

2 陈德祥;;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动因分析和思考[A];上海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与中国发展道路”理论研讨征文集[C];2011年

3 曹永平;;工资集体协商中效益与工资如何挂钩[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4 朱民权;;试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体面劳动[A];湖南省工人运动研究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交流材料[C];2010年

5 王鹏;;第一章 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之一:增加劳动者工资[A];工资、汇率与顺差——中国经济再平衡路径选择[C];2011年

6 朱圣明;;制度创新的地方政府行为特征——基于温岭经验的解读[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陈诗达;;集体合同制度对劳动关系的影响[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8 刘维汉;;共建共享——构建“大田”和谐企业文化[A];2008湖北企业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9 陈诗达;;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创新举措[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劳动关系问题研讨会暨2006浙江就业报告[C];2006年

10 陈朋;;地方政府创新实践:政府与社会的共同作用——浙江温岭民主恳谈实践的案例启示[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德遴 邱慧敏;尤溪:工资集体协商留住农民工[N];三明日报;2011年

2 记者 唐成选;14个市全部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机制[N];辽宁日报;2008年

3 记者 郝勇;下月开始 工资集体协商“百日攻坚”[N];四川日报;2008年

4 温州市劳动保障局劳动工资处 陈庆浩;全面推进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N];温州日报;2008年

5 记者 杨傲多;工资集体协商全面覆盖[N];法制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彭冰;“我为何热衷工资集体协商”[N];工人日报;2010年

7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 王霞;工资集体协商不能成为摆设[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8 全国政协委员 马兰翠;建议对工资集体协商进行立法[N];人民政协报;2010年

9 记者 张玺;内蒙古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形成合力[N];工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彭冰 通讯员 王丹;工资集体协商写进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N];工人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侯玲玲;经济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企业工资形成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田原;中国企业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年

3 李红涛;劳资关系调整对就业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2年

4 陈朋;国家推动与社会发育:生长在中国乡村的协商民主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戴为;城市化背景下中国农民流动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王阳;转型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灵活安全性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7 高杰;私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构建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宋晓舒;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工资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9 李晓颖;企业专用性人力资本与工资合约:一个不完全合约分析框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梁茵;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娜;工资集体协商中工会职能完善的对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2 衣庆金;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效应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刘静;石家庄市工资集体协商现状与完善对策[D];天津大学;2010年

4 黄超;工资集体协商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5 周通;工资集体协商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6 练良火;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谭新华;河北省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机制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2年

8 杨海军;天津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推进与发展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敦岳;上海市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刘浩然;我国工资集体协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物资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674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74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75a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