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发布时间:2017-08-16 05:00

  本文关键词:论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更多相关文章: 乌鲁木齐餐饮业 非全日制用工 劳动者权益 社会保障


【摘要】:随着高新技术在20世纪70年代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各国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不断上升。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化对用工形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非全日制用工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世界各国推广的一种灵活用工形式,近年来,非全日制用工在我国也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随着我国劳动力市场竞争的愈发激烈,非全日用工日益得到劳动者和企业的青睐,非全日制就业人员占灵活就业所有人员的三分之二以上,主要分布在餐饮、超市、社区服务等领域。为了更好地规范这种新的劳动关系,我国在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中对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规定,这也标志着这种用工形式正式得到了我国法律的肯定。然而,该法仅有五个条文对非全日制用工做出了规制,显然是远远不能适应快速发展的劳动力市场的形势。非全日制用工在世界一些发达国家起步较早、发展速度也比较快,与之相比,非全日制用工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与其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缺乏,导致非全日制劳动者合法权利受损时陷入无法可依的尴尬处境。除了立法的缺失,在社会生活中发生的非全日制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纠纷案件,由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灵活性和间断性给用人单位以可乘之机,使得非全日制劳动者在其权益受到损害时无法找到合适的救济途径。因此,我国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我国的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不断完善,以充分有效地保护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健康发展。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做了研究和阐释。 第一部分主要是非全日制用工的理论概述,通过梳理世界上各个国家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界定,,分析了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根据当时的社会经济形势,论述了非全日制用工兴起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力发展非全日制就业的意义。 第二部分是非全日制用工法律制度的国别(地区)比较与分析。分别对国际劳工组织、荷兰、英国、德国、中国台湾地区以及中国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情况做了介绍,结合其具体内容对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规制做了分析比较。其中,英国的《禁止性歧视法》为解决非全日制用工的有关问题提供了很好的方案,德国和台湾对非全日制劳动者保护的规定也值得我们借鉴。这些国际组织和国家(地区)所采取的一系列促进非全日制劳动者就业的措施,值得学习。 第三部分是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分析及存在的法律问题。首先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政策与办法进行了梳理,包括初始阶段、建立阶段与细化完善阶段,进而对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进行了分析,重点介绍了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分类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部分是保障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权益的对策。此部分主要针对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存在的问题,从立法者、执法者和守法者三个角度对如何保障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乌鲁木齐餐饮业 非全日制用工 劳动者权益 社会保障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引言10-12
  • 第一章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述12-19
  • 第一节 非全日制用工的内涵及其特点12-16
  • 一、 非全日制用工的概念界定12-14
  • 二、 非全日制用工的特点14-16
  • 第二节 非全日制用工兴起的原因及其存在的意义16-19
  • 一、 非全日制用工兴起的原因16-17
  • 二、 非全日制用工存在的意义17-19
  • 第二章 国际组织与典型国家、地区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比较与研究19-28
  • 第一节 国际劳工组织有关非全日制用工的法律梳理19-20
  • 一、 国际劳工组织非全日制用工的立法沿革19-20
  • 二、 国际劳工组织非全日制用工的分析及借鉴20
  • 第二节 典型国家和地区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分析与借鉴20-24
  • 一、 荷兰关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分析与借鉴21-22
  • 二、 英国关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分析与借鉴22-23
  • 三、 德国关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分析与借鉴23-24
  • 四、 我国台湾地区关于非全日制用工法律的分析与借鉴24
  • 第三节 我国有关非全日制用工法律制度的梳理与分析24-28
  • 一、 非全日制劳动者的界定25
  • 二、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订立与双重劳动关系25-26
  • 三、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内容26
  • 四、 最低工资标准的设置26-27
  • 五、 社会保险的设计27
  • 六、 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终止和解除27-28
  • 第三章 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28-38
  • 第一节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关于非全日制用工的相关政策与办法的解析28-30
  • 一、 初始阶段28
  • 二、 建立阶段28-29
  • 三、 细化与完善阶段29-30
  • 第二节 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及分析30-35
  • 一、 乌鲁木齐市餐饮业的现状及分析31-32
  • 二、 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的现状与分析32-35
  • 第三节 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用工存在的问题35-38
  • 一、 用人单位支付小时工工资过低35-36
  • 二、 非全日制劳动者参保率较低36
  • 三、 劳动监察力量薄弱36-37
  • 四、 非全日制用工劳动者变相超时工作的现象严重37-38
  • 第四章 保障乌鲁木齐市餐饮业非全日制劳动者权益的对策38-46
  • 第一节 立法者应把握的理论观念和基本思路38-40
  • 一、 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享有与全日制劳动者平等的劳动权利38
  • 二、 注重保障非全日制劳动者的权益与用工形式灵活性的统一38-39
  • 三、 确立非全日制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39
  • 四、 明确小时最低工资的计量标准39-40
  • 五、 完善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参保办法40
  • 第二节 执法者应该坚守的责任和履行的义务40-44
  • 一、 保护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41-42
  • 二、 完善现有的劳动监督机制42-43
  • 三、 完善非全日制用工备案制度43-44
  • 第三节 守法者自身应当提高维权意识和素养44-46
  • 一、 转变自身观念,树立参保意识44
  • 二、 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44-45
  • 三、 注重自身职业技能的提升45-46
  • 参考文献46-4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49-50
  • 致谢50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甫;国外发展非全日制就业概况[J];劳动保障通讯;2002年04期

2 问清泓;何飞;;论非全日制用工中的多重劳动关系[J];当代经济;2011年08期

3 陈林生,李颖;荷兰的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2期

4 黎建飞;;劳动合同解除的难与易[J];法学家;2008年02期

5 巩海龙;;非全日制就业的法律保护问题探讨[J];法制与社会;2009年30期

6 祝晓曦;;浅析非全日制用工制度的缺陷及完善[J];中国司法;2011年12期

7 高立中;;浅谈欧美国家的非全日制工作[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年02期

8 李会欣;发达国家的灵活就业政策及对我国的启示[J];管理科学;2003年06期

9 卢修敏;;对我国非全日制就业的思考[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10 尚春霞;;从《劳动合同法》看我国非全日制用工[J];劳动保障世界;2009年09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丹丹;日本非全日制用工法律规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6814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6814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3b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