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本文关键词: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
【摘要】:劳动关系的调整机制包括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和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其中,劳动法的调整机制主要是传统劳动法调整机制和人权法调整机制,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包括道德意识调整机制、传统习惯调整机制和社会舆论调整机制。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和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的关系是:劳动法的调整机制居于基础地位、属于基本保护机制,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居于辅助地位、属于辅助性保护机制;二者分工合作,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关键词】: 劳动法 劳动伦理 调整机制 相互关系
【分类号】:D922.5
【正文快照】: 由于劳动关系的天然不平等性,雇主(用人单位)无论是在劳动力市场上还是在劳动过程中都居于优势地位,矫正这种不平等的关系从而实现雇主(用人单位)与雇员(劳动者)的相对平等就成为社会正义原则的必然要求。否则,异化劳动将造成人性的异化和扭曲[1]52。劳动关系领域的社会正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健杰;;公平与正义:劳动关系调整中的伦理维度[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芮必峰;健全的社会与健全的传播——试论弗洛姆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3 汤文曙;马克思历史观的主体视角及其当代价值[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4 刘荣清;马克思现代理性主义人性观的生成——读《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陈爱萍;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孙显元;;总体社会、主体社会和社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7 高敏;“西方马克思主义”“总体性”思想对当代社会发展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8 陈绍山;关于消费的哲学反思[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陶富源;“实践本体论”错在哪里[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杨福生;50年代前期我国文学理论教材建设概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庆炳;;毛泽东的美学思想三题[A];纪念毛泽东——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2 高嘉社;;传播科技文化 构建和谐社会[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吴国林;王彩虹;张小玲;;产业及其哲学问题[A];科技工作者的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建设研究——第二届全国“科技与社会发展”中青年南方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罗天强;李晓乐;;论消费者对技术的社会责任[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6 李秋群;;西方语境下对庄子的美学误读[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7 陶秀t,
本文编号:7034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0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