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发布时间:2017-08-24 06:47

  本文关键词: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和作用


  更多相关文章: 非营利组织 劳动争议调解 社会治理


【摘要】:劳动争议是劳动者和用工单位由于某些劳动权利和义务产生分歧而引发的争议,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必然产生劳动争议。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劳资双方因薪酬福利、社会保险、工伤善后等问题引发的劳资纠纷不断,加上用工单位受利益驱动而采取的非常规用工方式,使得当前我国劳动争议呈高发态势。实践证明,通过调解工作可以化解劳资纠纷、稳定劳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非营利组织属于独立的第三方,组织成员来自社会各阶层,可以在政府划定的框架内有效的开展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劳动者的诉求。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是社会发展和成熟的必然趋势。 论文首先从理论分析入手,深入探讨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基础和依据,分别阐述了第三方理论、资源互转理论、社会支持理论,以此进一步诠释了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优势和作用。随后论文以深圳春风劳动争议服务部等非营利组织为例,结合实际情形具体分析,从各个层面肯定了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工作,明确了其重要地位。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归纳出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作用,,即:1)调解工作创新、保障劳动者权益;2)充分利用调解模式,稳定劳动关系;3)积极献言献策,参与立法工作;4)开展多元化服务,创造社会和谐。针对制约非营利组织生存发展的现实问题,如:制度建设不全面、缺乏政府支持、资金筹措困难以及人力资源困境等,论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论文的观点和建议对于有效解决劳动争议,提高社会和谐程度,预防控制劳动者极端方式维权和避免劳动争议演变为社会冲突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非营利组织 劳动争议调解 社会治理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632.9;D922.5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第一章 绪论8-21
  •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8-13
  • 一、 研究目的8-11
  • 二、 研究意义11-13
  •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3-17
  • 一、 国内研究综述13-15
  • 二、 国外研究综述15-17
  • 第三节 主要概念和研究的理论、方法17-21
  • 一、 相关概念17-18
  • 二、 研究所据的理论18-19
  • 三、 研究方法19-21
  • 第二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理论分析21-28
  •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机制21-24
  •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趋势21-23
  • 二、 劳动争议调解的非营利组织工作内容23
  • 三、 非营利组织提供劳动争议调解的形式与途径模式23-24
  •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地位分析24-26
  • 一、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独特地位24-25
  • 二、 非营利组织特性保障劳动争议调解的实施25-26
  •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作用分析26-28
  • 一、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实现多元化调解格局26-27
  • 二、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促进和谐劳动关系27
  • 三、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推动社会发展的需要27-28
  • 第三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实例分析28-37
  •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发展现状28-29
  • 一、 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非营利组织产生28-29
  • 二、 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历史29
  •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29-32
  • 一、 非营利组织作为政府的合作伙伴参与劳动争议调解29-31
  • 二、 合作伙伴地位的实现方式31
  • 三、 确保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地位31-32
  •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在劳动争议调解中的作用32-37
  • 一、 保障劳动权益有力33-34
  • 二、 稳定劳动关系34-35
  • 三、 参与劳动立法工作35-36
  • 四、 创造社会和谐36-37
  • 第四章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问题37-47
  • 第一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的问题37-41
  • 一、 合法身份危机37-38
  • 二、 权力资源异化38-39
  • 三、 经济资源筹集能力有限39-40
  • 四、 人力资源匮乏40-41
  • 第二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的问题成因41-44
  • 一、 制度约束41-42
  • 二、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42-43
  • 三、 社会认同欠缺43-44
  • 第三节 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问题解决的现有条件44-47
  • 一、 相关法律条件44-45
  • 二、 非营利组织的快速发展45
  • 三、 政府职能的转变45-47
  • 第五章 强化非营利组织参与劳动争议调解作用的对策47-52
  • 第一节 完善政策法规,提供良好法制环境47-48
  • 一、 修订法规政策47
  • 二、 加大政策优惠力度47-48
  • 三、 规范实施监督审查48
  • 第二节 政府角色准确定位,改善非营利组织培育及管理48-49
  • 一、 统一思想,倡导志愿精神48
  • 二、 政府全面支持劳动争议调解的非营利组织工作48-49
  • 三、 加快非营利组织的自治化过程49
  • 第三节 进一步拓展非营利组织筹资渠道49-50
  • 一、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49-50
  • 二、 拓展社会资助途径50
  • 三、 利用营销手段增加资金来源50
  • 四、 自筹资金50
  • 第四节 完善组织人才吸引机制50-52
  • 一、 加强专业建设50-51
  • 二、 完善专职工作人员的相应保障措施51-52
  • 结语52-54
  • 参考文献54-58
  • 致谢58-59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9-62
  • 附件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虹;蔡阳阳;;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舒信;《俄罗斯现代化与公民社会》一书评介[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04期

3 沈建英;西方发达国家劳动关系对我国的启示与借鉴——读《当代西方发达国家劳资关系研究》[J];法学评论;2001年06期

4 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ADR)与法治的可持续发展——纠纷解决与ADR研究的方法与理念[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4年00期

5 陈步雷;;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构造分析与改进构想[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孙德强;;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的进步、缺陷及其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7 彭贵珍;;近三十年来中国劳资争议史研究综述[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8 尹明生;;区域性、行业性劳动争议调解制度研究[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叶民强;构建区域性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探索[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胡友江;陈伟军;刘丽;;劳资纠纷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及对策探析——以宁波市镇海区为例[J];公安学刊(浙江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本文编号:7298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298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ab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