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劳动法论文 >

论公平就业立法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发布时间:2017-08-24 09:24

  本文关键词:论公平就业立法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更多相关文章: 不公平就业 公平就业 立法 措施


【摘要】: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历了二十多个年头,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国民经济实现了稳中求进的总体要求,继续适度快速增长;经济已经基本摆脱了几十年来的短缺局面,初步形成了主要生产资料和消费品的买方市场;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就业大局势虽然稳定,但我国的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由于目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加之国家对用人单位并无明确具体的公平就业法律规定,而是由各单位自行制定用人条件,因此由于主观观念与偏见造成的各类不公平就业现象:如性别、年龄、户籍等层出不穷,让原本就不宁静的就业市场更添新愁,为构建和谐社会设置了一道人为障碍。 制止不公平就业,不仅是对求职者的尊重,更是人才市场发展的必须。没有机会平等、地位平等、规则平等的市场环境,就不可能有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也就不可能有人的潜能在社会发展中的充分发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公平就业直接关系到每个劳动者的生活状态,如果只是任由用人单位设定游戏规则,求职者被动接受,公平的目标永远不可能实现。单位和职位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对各类人才无论长幼、性别各有其优势。” 不公平就业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才资源,也违背了市场的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法律法规才是规范行为、获得合法权益的最有效保障。因此,我们应该一方面尊重用人单位的用人自主权,包括招聘员工设定的条件,另一方面要有公平就业的法律保障,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制定出台一部公平就业法,使得求职、用人均有法可依,在法律的框架内选择和被选择,一方面保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一方面提供了为构建和谐社会充足的人力资源。
【关键词】:不公平就业 公平就业 立法 措施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一、选题意义8
  • 二、文献综述8-12
  • (一) 促进就业与反歧视的总体理论研究9
  • (二) 公平就业的立法研究9-10
  • (三) 性别歧视及对策研究10-11
  • (四) 农民工歧视现象分析及对策研究11-12
  • 三、论文研究思路12
  • 四、主要概念的界定12-15
  • (一) 歧视12-13
  • (二) 公平就业13-15
  • 五、论文的创新与不足15-16
  • 第二章 公平就业立法的必要性16-29
  • 一、创建和谐社会的要求16-17
  • (一) 和谐社会特征16
  • (二) 公平就业立法与和谐社会的关系16-17
  • 二、保证人力资本的合理流动17
  • 三、维护弱势群体权利17-27
  • (一) 不公平就业现象17-26
  • (二) 平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关系26-27
  • (三) 加强社会保障机制27
  • 四、对现行公平就业相关法律的完善27-28
  • (一) 我国对不公平就业立法存在严重缺陷27
  • (二) 顺应WTO时代劳动立法需要27-28
  • 五、立法保障基本人权28-29
  • 第三章 国外公平就业立法概况29-35
  • 一、美国:立法制裁不公平就业29-32
  • 二、英国:多部法律保障就业公平32
  • 三、加拿大:人权法提供就业保障32-33
  • 四、韩国:立法防止职场性骚扰33
  • 五、南非:依法保障残疾人权利33-34
  • 六、国际劳工组织的反歧视就业公约34-35
  • 第四章 促进我国公平就业立法的思路35-41
  • 一、公平就业立法的法律依据36
  • 二、公平就业立法的观念基础36-37
  • 三、公平就业立法的内容37-39
  • (一) 成立类似“公平就业委员会”的中立机构37-38
  • (二) 对有不公平就业行为的雇主实行严格的罚金制度38
  • (三) 将保护弱势群体的原则写进法律条文38
  • (四) 用人单位要在充分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制定明确的招聘标准实施细则38-39
  • 四、加强法律条文的针对性39
  • 五、改革与公平就业法相关的配套制度39-41
  • 第五章 小结41-42
  • 附录42-44
  • 参考文献44-47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47-49
  • 致谢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大洪;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新视野[J];中国法学;1998年02期

2 包玉华,吴培林;关于工业项目建设期内环境保护立法问题的几点思考[J];森林工程;1999年01期

3 赵海燕;试论依法行政在依法治国方略中的重要地位[J];学术交流;1999年05期

4 戴德生;遗产税立法若干问题探讨[J];学术交流;1999年06期

5 许合进;台湾土地税立法及对大陆的启示[J];甘肃政法学院学报;1999年03期

6 许慧博,文琦;论刑讯逼供与沉默权[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7 何秉群;医疗事故损害赔偿的法律适用与完善[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8 罗雪中;关于公司经理实行内部法律监督的思考[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9 刘家瑞;中国与欧盟最新反倾销立法的比较研究[J];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02期

10 余卫明;论我国社会保险立法的发展[J];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倩;张树兴;;我国自然保护区立法问题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胡斌;林安薇;;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的法律控制[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07年

3 陈晨;;各国循环经济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影响与借鉴[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5年

4 才惠莲;;美国跨流域调水立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姜明;蔡守秋;;论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教育立法[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令狐昌黎;杨悦;;对我国《药品管理法》关于过期药品回收立法的若干建议[A];2009年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国家药物政策与《药品管理法》修订研究”论坛论文文集[C];2009年

7 曹凤中;周国梅;;关于循环经济立法中几个问题的探讨[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侯月丽;;从法律的视角看森林认证[A];林业、森林与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法制建设研究——2004年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04年

9 张耀明;;完善知识产权立法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A];中国知识产权发展战略论坛论文集[C];2005年

10 秦琴;;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关系及循环经济立法初探[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耀坤;中国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2 范亚东;中俄土地资源保护立法比较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5年

3 叶士东;晚清交通立法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4 尹栾玉;社会性规制的经济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5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D];吉林大学;2005年

6 张勇;论构建中国产业安全法律制度[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7 胡正良;中国航运法之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3年

8 刘来平;外国法的查明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9 杨庆文;当代中国刑法史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10 朱颖;国际民事诉讼程序统一立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颖;论公平就业立法是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D];四川大学;2006年

2 汪娟;我国野生动物保护立法的现状与完善[D];昆明理工大学;2005年

3 杨芳;我国社会救助立法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韩冬;国际反垄断立法新趋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5年

5 张香萍;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律制度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6 徐媛媛;国际反倾销中反规避制度的法律研究[D];安徽大学;2005年

7 杨德祥;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8 吴宏庆;邪教犯罪研究[D];苏州大学;2004年

9 王木春;论性骚扰的立法规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罗先楚;我国法律援助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D];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73048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3048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f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