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争议的分类调处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5 04:24
本文关键词:劳动争议的分类调处机制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劳动合同法》的深入贯彻实施,我国劳动关系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劳动争议呈现出“触点多、燃点低”的特征,劳动争议的类型也随之不断增多。本文以对《劳动合同法》施行后S市Y区劳资纠纷情况的研究为线索,深入分析新形势下劳动争议的新特点以及劳资纠纷调处工作存在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劳动争议调处机制的研究,认为在劳动争议数量不断增多,性质和类型日益复杂化的背景下,有必要对劳动争议进行科学的分类,以充分发挥多种劳动争议处理机制的作用,将劳动争议分流,采取更专业、更有针对性的方式予以处理。尽管我国目前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饱受争议,但基本上可以满足处理一般的劳动争议的需求。因此,与消耗巨大的成本推翻现有体制相比,对于在现有体制下解决起来比较棘手的劳动争议进行归纳,将其包含的明显特征进行抽象,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处理机制更具现实意义。 笔者根据长期在劳动行政部门工作的经验,对重大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欠薪逃匿案件、利益之争型劳动争议、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纠纷四类时代特征明显、处理难度大的劳动争议类型的调解进行了研究,归纳总结出一套较为行之有效的调处措施。然而,由于客观现实的不断变化,任何有效的分类都不可能穷尽事物的本质,所形成的经验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的劳动争议的调处。因此,必须从建立健全三方协商机制、完善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制度、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制、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以及加强政府、行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等方面着手,从源头上完善劳动争议调处和预防机制。
【关键词】:劳动争议 分类调处 预防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922.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3
- 1.1 研究背景8
- 1.2 文献综述8-10
- 1.2.1 对我国劳动争议分类及调处机制的探讨8-9
- 1.2.2 对国外劳动争议分类及调处机制进行评析借鉴9-10
- 1.3 研究方法10
- 1.4 相关概念的界定10-13
- 1.4.1 劳动关系11
- 1.4.2 劳动争议11-13
- 第2章 劳动争议调处的一般机制:以Y区为例13-22
- 2.1 Y区劳动争议调处工作机制13-14
- 2.1.1 Y区概况13
- 2.1.2 Y区劳动争议调处的工作机制13-14
- 2.2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劳动争议比较分析14-20
- 2.2.1 《劳动合同法》实施前后的劳动争议基本情况14-15
- 2.2.2 《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的劳动争议的主要特征15-16
- 2.2.3 影响劳动关系的主要因素16-20
- 2.3 劳动争议调处中的问题20-22
- 2.3.1 劳动争议处理难度明显增加20
- 2.3.2 劳动争议缺乏沟通协调解决的长效机制20-21
- 2.3.3 劳资双方缺乏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协商、集体谈判机制21-22
- 第3章 “分类调处”:劳动争议调处及其后果22-36
- 3.1 劳动争议调处的一般工作机制22-27
- 3.1.1 我国劳动争议调处机制22-23
- 3.1.2 国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23-26
- 3.1.3 国外劳动争议调处机制对我国的启示26-27
- 3.2 “分类调处”:劳动争议调处的方式与特性27-34
- 3.2.1 重大劳资纠纷群体性事件27-29
- 3.2.2 欠薪逃匿案件29-31
- 3.2.3 利益之争型劳动争议31-33
- 3.2.4 新生代农民工劳资纠纷的调解33-34
- 3.3 “分类调处”的后果与问题34-36
- 3.3.1 “分类调处”的一般后果34
- 3.3.2 “分类调处”的主要问题34-36
- 第4章 完善劳动争议调处机制36-44
- 4.1 优化三方协商机制36-37
- 4.2 健全我国现行的劳动仲裁制度37-38
- 4.3 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机制38-39
- 4.4 建立工资正常调整机制39-41
- 4.5 提升政府、行业和企业协调劳动关系的能力41-44
- 致谢44-45
- 参考文献45-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可安;;集体劳动争议明显上升的原因及应对[J];中国城市经济;2010年02期
2 缪晓宝;关于人民调解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司法;2004年09期
3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审判机构研究[J];法学家;2007年02期
4 徐智华;劳动争议仲裁制度的缺陷与完善[J];法学评论;2003年06期
5 周显志;陈慧华;;论我国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之完善[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6 陈步雷;;劳动争议调解机制的构造分析与改进构想[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王天玉;;借鉴与整合:从英国ACAS看我国劳动争议调解制度改革[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张冬梅;;劳动争议仲裁时效制度的突破及其局限[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范跃如;;劳动争议诉讼与劳动争议仲裁关系的重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秦国荣;;我国劳动争议解决的法律机制选择——对劳动仲裁前置程序的法律批判[J];江海学刊;2010年03期
,本文编号:7957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aodongfa/79579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