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见危不助行为的犯罪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1-03-26 16:59
  见危不助犯罪化虽在诸多欧洲大陆国家已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在英美法系与中国,仍是一个倍受争议、值得研究的问题。见危不助犯罪化即通过刑事立法,将见危不助行为规定为刑法上的纯正不作为犯。本文采用比较分析、实证分析、语义分析等研究方法,通过对见危不助行为的定性分析,建议增设“见危不助罪”来对其进行独立评价,并且对设立此罪的理由作了详细的阐述,最后就该罪具体立法体系的建构进行了尝试性的探索。本文除引言和结语外,共分为五章,各部分的具体内容为:第一章是见危不助犯罪化的争议。本章从正反两面对见危不助犯罪化在我国的争议进行了分析。反面意见认为见危不助不应当用刑法进行规制,其观点有5种,即认为见危不助应该用道德规范来制约、见危不助犯罪化不符合我国国情、不符合刑法谦抑性原则、客观方面未侵害刑事法益及可操作性不强等。而赞同见危不助犯罪化的意见则针对以上五种反面意见提出了反驳理论。除了赞同与反对的意见外,还有很多学者从谨慎的角度出发,提出对见危不助犯罪化的条件进行设定,即只有符合特定条件的见危不助行为才需要刑法来规制,但都没有提出令人信服的观点。第二章是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首先肯定,本文作者本人... 

【文章来源】:四川大学四川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争议
    一、反对“见危不助”犯罪化的意见
    二、赞成“见危不助”犯罪化的观点
第二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现实基础与理论依据
    一、见危不助的现实基础
    二、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法学依据
        (一)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法理学基础考察
        (二)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刑法学基础考察
        (三) 设立“见危不助罪”的比较法考察
第三章 “见危不助”罪的犯罪构成
    一、“见危不助”主体范围的划定
    二、“见危不助罪”的主观方面
    三、“见危不助罪”的犯罪客体
    四、见危不助罪的客观方面
第四章 见危不助罪的犯罪类型
    一、夫妻之间见危不助
    二、国家工作人员的见危不助
    三、交通肇事中的见危不助
        (一) 对“逃逸”行为应独立评价的分析
        (二) 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解读
第五章 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立法思考
    一、国外立法经验的借鉴
    二、“见危不助罪”的法定刑配置
    三、见危不助犯罪化的立法方式和内容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一个平庸的恶:见危不救的原因及其规制[J]. 向朝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7(01)
[2]见危不救的法理思考[J]. 武挪强,温晓莉.  上海政法学院学报. 2006(04)
[3]“月球大使馆”投了什么机?[J]. 王琳.  法制与社会. 2006(06)
[4]见危不救犯罪化刍议[J]. 张永红,吴方青.  新疆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01)
[5]见危不救犯罪化质疑[J]. 张东平.  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4(04)
[6]从刑事立法对“见危不救罪”的再思考[J]. 邹兵,汪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7]关于见危不救的刑法学思考[J]. 李光辉,董玉光.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4(06)
[8]道德义务不应成为不作为犯罪的作为义务来源[J]. 向开林.  人民检察. 2004(10)
[9]见死不救:背后的官员行为潜规则[J]. 郭之纯.  领导文萃. 2004(09)
[10]重大道德义务应否成为不作为犯罪中作为义务来源[J]. 梁雪彬.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2004(02)



本文编号:3101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01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ea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