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古代容隐制度与现代建构
发布时间:2021-03-27 07:08
容隐,又称为“亲亲相隐”,是指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隐匿犯罪,不能检举、揭发其犯罪亲属,否则会被科处刑罚。人们通常认为,容隐制度是中国封建宗法主义法律传统的特有原则之一,是中国传统法律家族本位的主要表现,因而也是封建社会的垃圾和民主法治的障碍。笔者认为,这是人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此问题的重大误解,而客观事实并非如此。容隐制度是人类社会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奉行的道德原则。容隐制度是中外法律的共同传统,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大陆法系、英美法系或者社会主义法系都有容隐制度的相关规定。亲亲相隐制度在我国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和悠久的历史渊源,但是因为诸多原因,容隐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遭到了抛弃。表面上,亲属间的容隐行为不利于及时打击犯罪,有损司法利益、社会的公平利益,但从传统的伦理道德来看,容隐制度可以保护人类的亲情不受伤害、维护家庭的稳定,它体现了对善良人性的关怀。该制度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政治、经济、人本等原因,是情、理、法融合的产物。因此,这种保护亲属之爱、维护家庭内部伦理道德的制度在近代的缺失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针对我国目前容隐制度在立法上的空白,笔者对我国容隐制度进行了反思...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我国古代容隐制度概述
(一) 我国容隐制度的发展历史及阶段特征
(二) 我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容隐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近代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容隐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 容隐制度在近代中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 容隐制度回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一) 容隐制度回归的必要性
(二) 容隐制度的回归在刑法学的正当性
四、 论容隐制度回归的立法建议
(一) 容隐行为的法律定位
(二) 容隐行为的主客观构成要素分析
(三)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 具体的立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03128
【文章来源】:吉林大学吉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4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我国古代容隐制度概述
(一) 我国容隐制度的发展历史及阶段特征
(二) 我国古代容隐制度的发展趋势
二、 我国容隐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近代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 容隐制度形成的历史原因
(二) 容隐制度在近代中国缺失的原因分析
三、 容隐制度回归的必要性和正当性
(一) 容隐制度回归的必要性
(二) 容隐制度的回归在刑法学的正当性
四、 论容隐制度回归的立法建议
(一) 容隐行为的法律定位
(二) 容隐行为的主客观构成要素分析
(三) 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四) 具体的立法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本文编号:3103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03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