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权制度研究及对中国相关立法启示
发布时间:2021-03-28 01:25
信息技术的持续革新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之一。如今互联网科技已然深入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享受信息时代的便利的同时,一些传统概念上的权益也受到新的挑战。网络空间大大增加了信息的储存量,使得公民的个人信息得以详尽且长久地保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同时,人们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渠道来获取信息,从而保障公民的隐私权益免受侵犯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了保护隐私以及保护与隐私相关的经济利益,公民应当对其个人信息拥有一定的自决权利,因此,欧盟首先提出了“被遗忘权”的概念来提升公民对个人信息的自主自决权益,尤其是针对不利于个人未来发展的信息。本文首先从被遗忘权的产生过程入手,阐述其发展历程和鲜明的时代特性。再通过分析被遗忘权制度下的权利主体、义务主体、客体和内容等法律关系要素,论述其对个人网络信息的保护规范作用。最后结合以欧盟和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被遗忘权制度上的立法实践,提出对我国相关立法的启示。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被遗忘权的产生
1、被遗忘权产生的现实背景
2、被遗忘权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1、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2、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3、被遗忘权的客体
4、被遗忘权的内容
三、西方国家关于被遗忘权的立法实践
1、欧盟的立法实践
1.1 《95 指令》
1.2 《GDPR》
2、美国的立法实践
3、欧美被遗忘权制度的差异
四、被遗忘权制度对中国个人信息立法的启示
1、中国立法现状
2、被遗忘权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和欧盟对网络空间“被遗忘权”的不同态度[J]. 李兵,展江. 新闻记者. 2016(12)
[2]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考[J]. 万方. 法学评论. 2016(06)
[3]网络社会的被遗忘权研究[J]. 郑志峰. 法商研究. 2015(06)
[4]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张新宝. 中国法学. 2015(03)
[5]大数据与“被遗忘权”[J]. 吴飞,傅正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6]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J]. 杨立新,韩煦. 法律适用. 2015(02)
[7]被遗忘权的概念分析[J]. 郑远民,李志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01)
[8]被遗忘权初探[J]. 彭支援.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 伍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11)
[10]“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J]. 邵国松. 南京社会科学. 2013(02)
本文编号:3104615
【文章来源】:外交学院北京市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被遗忘权的产生
1、被遗忘权产生的现实背景
2、被遗忘权产生的理论基础
二、被遗忘权的主体、客体和内容
1、被遗忘权的权利主体
2、被遗忘权的义务主体
3、被遗忘权的客体
4、被遗忘权的内容
三、西方国家关于被遗忘权的立法实践
1、欧盟的立法实践
1.1 《95 指令》
1.2 《GDPR》
2、美国的立法实践
3、欧美被遗忘权制度的差异
四、被遗忘权制度对中国个人信息立法的启示
1、中国立法现状
2、被遗忘权对我国立法的借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美国和欧盟对网络空间“被遗忘权”的不同态度[J]. 李兵,展江. 新闻记者. 2016(12)
[2]终将被遗忘的权利——我国引入被遗忘权的思考[J]. 万方. 法学评论. 2016(06)
[3]网络社会的被遗忘权研究[J]. 郑志峰. 法商研究. 2015(06)
[4]从隐私到个人信息:利益再衡量的理论与制度安排[J]. 张新宝. 中国法学. 2015(03)
[5]大数据与“被遗忘权”[J]. 吴飞,傅正科.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5(02)
[6]被遗忘权的中国本土化及法律适用[J]. 杨立新,韩煦. 法律适用. 2015(02)
[7]被遗忘权的概念分析[J]. 郑远民,李志春.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 2015(01)
[8]被遗忘权初探[J]. 彭支援.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1)
[9]论网络信息时代的“被遗忘权”——以欧盟个人数据保护改革为视角[J]. 伍艳.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3(11)
[10]“被遗忘的权利”:个人信息保护的新问题及对策[J]. 邵国松. 南京社会科学. 2013(02)
本文编号:3104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04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