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轨与完善:贿赂犯罪立法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1-05-07 20:40
2005年12月14日,我国签署并批准的《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正式生效。参照《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对贿赂犯罪的立法进行修改和完善是我们应尽的国际义务。《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有关贿赂犯罪的规定有:“贿赂本国公职人员”、“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影响力交易”、“私营部门内的贿赂”。我国贿赂犯罪的立法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相比,无论是罪名设置,还是具体条文,都存在一定的差距。其中“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是需要增加的罪名,而“影响力交易”与我国的“斡旋受贿”也存在差异,有必要将这一概念移植。在修改刑法的模式中,刑法修正案模式利大于弊,而且切实可行。因而,有必要以刑法修正案的模式对我国《刑法》中贿赂犯罪的相关条文及时进行修改,从而完善贿赂犯罪的立法,并达到《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要求。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有关贿赂犯罪的规定
2.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概述
2.2 贿赂本国公职人员
2.2.1 概述
2.2.2 行贿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2.2.3 受贿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2.3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
2.3.1 概述
2.3.2 概念和特征
2.4 影响力交易
2.4.1 概念
2.4.2 特征
2.5 私营部门内的贿赂
2.5.1 概念
2.5.2 特征
第三章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之比较
3.1 关于贿赂本国公职人员
3.1.1 差异
3.1.2 分析
3.2 关于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
3.2.1 增设本罪的必要性
3.2.2 增设本罪需注意的问题
3.3 关于影响力交易
3.3.1 差异
3.3.2 分析
3.4 关于私营部门内的贿赂
3.4.1 差异
3.4.2 分析
第四章 接轨与完善
4.1 修改《刑法》模式的选择
4.2 对具体条文的修改
4.2.1 一般贿赂犯罪
4.2.2 增设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
4.2.3 对影响力交易的移植
4.2.4 对商业贿赂相关条文的修改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公约影响力交易罪与我国斡旋贿赂犯罪的比较研究[J]. 陈雷. 福建法学. 2006(02)
[2]影响力交易罪立法的模式选择[J]. 邢晓冬. 甘肃理论学刊. 2006(02)
[3]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资料罪刍议[J]. 利子平,樊宏涛. 河北法学. 2005(11)
[4]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J]. 利子平,樊宏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J]. 王作富,但未丽. 法学杂志. 2005(04)
[6]影响力交易罪探讨[J]. 高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实施与我国反贿赂犯罪法的完善[J]. 范红旗,邵沙平. 法学杂志. 2004(05)
[8]刑法修正案的若干思考[J]. 黄京平,彭辅顺. 政法论丛. 2004(03)
[9]论影响力交易罪[J]. 袁彬.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03)
[10]控制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析[J]. 陈正云,刁玉锋. 人民检察. 2004(04)
硕士论文
[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贿赂罪研究[D]. 高德友.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4026
【文章来源】:南昌大学江西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中有关贿赂犯罪的规定
2.1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概述
2.2 贿赂本国公职人员
2.2.1 概述
2.2.2 行贿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2.2.3 受贿罪的概念及构成特征
2.3 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
2.3.1 概述
2.3.2 概念和特征
2.4 影响力交易
2.4.1 概念
2.4.2 特征
2.5 私营部门内的贿赂
2.5.1 概念
2.5.2 特征
第三章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刑法》相关规定之比较
3.1 关于贿赂本国公职人员
3.1.1 差异
3.1.2 分析
3.2 关于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
3.2.1 增设本罪的必要性
3.2.2 增设本罪需注意的问题
3.3 关于影响力交易
3.3.1 差异
3.3.2 分析
3.4 关于私营部门内的贿赂
3.4.1 差异
3.4.2 分析
第四章 接轨与完善
4.1 修改《刑法》模式的选择
4.2 对具体条文的修改
4.2.1 一般贿赂犯罪
4.2.2 增设贿赂外国公职人员或者国际公共组织官员罪
4.2.3 对影响力交易的移植
4.2.4 对商业贿赂相关条文的修改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国际公约影响力交易罪与我国斡旋贿赂犯罪的比较研究[J]. 陈雷. 福建法学. 2006(02)
[2]影响力交易罪立法的模式选择[J]. 邢晓冬. 甘肃理论学刊. 2006(02)
[3]窃取、收买、非法提供信用卡信息资料罪刍议[J]. 利子平,樊宏涛. 河北法学. 2005(11)
[4]论妨害信用卡管理罪[J]. 利子平,樊宏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6)
[5]《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我国贿赂犯罪之立法完善[J]. 王作富,但未丽. 法学杂志. 2005(04)
[6]影响力交易罪探讨[J]. 高博.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
[7]《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实施与我国反贿赂犯罪法的完善[J]. 范红旗,邵沙平. 法学杂志. 2004(05)
[8]刑法修正案的若干思考[J]. 黄京平,彭辅顺. 政法论丛. 2004(03)
[9]论影响力交易罪[J]. 袁彬. 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4(03)
[10]控制腐败犯罪的刑事立法政策探析[J]. 陈正云,刁玉锋. 人民检察. 2004(04)
硕士论文
[1]《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与贿赂罪研究[D]. 高德友.郑州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1740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1740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