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我国主动食品召回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9 22:45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使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随着缺陷汽车召回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和实施,缺陷食品召回制度也逐渐进入了国人的视野。目前,大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包括食品在内的缺陷产品召回的法律制度,缺陷食品召回的法律制度已经成为管理食品安全质量的有效措施。我国尽管于2007年发布了《食品召回管理规定》,建立了我国食品召回制度,且施行了与食品召回相关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但在法律体系、食品危害调查和评估设定、食品安全检测制度、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规定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等方面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论文第二章介绍了食品召回概述,对食品召回的概念、食品召回的分类、食品召回的意义展开了详细论述;第三章评述了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三国的食品召回立法,得出发达国家采用单一部门或多部门的监管模式,食品召回分级明确,食品召回程序完备的结论;第四章评析了我国主动食品召回立法现状并就完善我国食品主动召回提出了相关建议,建议包括:制定《食品召回管理条例》、建立有效的主...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3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食品召回概述
    2.1 食品召回的概念
    2.2 食品召回的分类
    2.3 食品召回的等级
    2.4 食品召回的意义
第三章 部分国家食品召回立法
    3.1 美国
        3.1.1 监管主体
        3.1.2 召回分级
        3.1.3 召回程序
    3.2 加拿大
        3.2.1 监管主体
        3.2.2 召回分级
        3.2.3 召回程序
    3.3 澳大利亚
        3.3.1 监管主体
        3.3.2 召回分级
        3.3.3 召回程序
    3.4 评析
        3.4.1 采用单一部门或多部门管理模式
        3.4.2 食品召回的分级明确
        3.4.3 食品召回的程序完备
第四章 我国主动食品召回立法评析及建议
    4.1 立法现状
        4.1.1 法律
        4.1.2 行政法规
        4.1.3 部门规章
        4.1.4 地方性法规
    4.2 立法评析
        4.2.1 法律体系
        4.2.2 食品危害调查和评估设定
        4.2.3 食品安全检测制度
        4.2.4 食品安全信息发布规定
        4.2.5 食品溯源管理制度
    4.3 完善建议
        4.3.1 制定《食品召回管理条例》
        4.3.2 建立有效的主动食品召回安全信息网络
        4.3.3 完善食品溯源系统
        4.3.4 完善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4.3.5 建立食品召回责任保险制度
        4.3.6 设立食品安全赔偿基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浅析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措施[J]. 盛凤杰,曹慧晶,张琳.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06)
[2]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再思考[J]. 周印,刘静.  法制与社会. 2009(16)
[3]浅析我国食品召回制度实施难点与对策[J]. 王丹.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8(10)
[4]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浅析[J]. 许辉.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07(04)
[5]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食品召回制度的现状及其思考[J]. 袁健群,叶桦,丁宪,许轶斌.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07(06)
[6]中国食品召回制度的管理模式研究[J]. 刘文,王菁.  食品科技. 2007(11)
[7]构建食品召回制度的法律思考[J]. 郝翔鹰.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2)
[8]我国需要完善的食品安全控制保障体系[J]. 陈伟.  中国食品药品监管. 2007(01)
[9]食品召回受困三道难题[J]. 韦闵颜.  中国质量万里行. 2007(01)
[10]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措施[J]. 张奇志,邓欢英.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6(05)



本文编号:32214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2214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3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