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立法论文 >

论我国道德建设中的道德立法

发布时间:2021-07-25 21:00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支撑。长期以来,我国把道德建设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逐步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但是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以及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复杂的国际形势,我国的道德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难以克服的障碍和新的阻力,一些道德滑坡现象也随着社会的转型而产生。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良好的道德需要人们的个人良知和社会舆论做引导。但这对于一个置社会的评价于不顾、毫无羞耻感的人而言,社会舆论和良心就不再具有约束和导向的功能。这就是说,道德只对愿意遵守道德的人发生作用。它的作用是有限的,并不存在普遍有效性。由于道德的权威性不强,对“缺德”行为的惩戒较弱,因此,社会需要通过另外一种能够明确道德规则的内容和范围、具有强大权威的规则来弥补道德规范的不足,强化道德的权威和约束性。《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因此,本文认为可以将部分道德规范、道德原则、道德习惯上升为法律,通过国家的意志和法律的强制性使道德规范化、制度化,从而提高道德建设的效率。本文首先从和谐社会的角... 

【文章来源】:天津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5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1.1 和谐社会的提出和内涵
        1.1.1 和谐社会的提出
        1.1.2 和谐社会的内涵
    1.2 道德建设是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2.1 和谐社会包含人际和谐交往
        1.2.2 和谐交往需要遵循基本道德原则
        1.2.3 和谐交往的道德原则的基本内容
    1.3 道德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1.3.1 道德建设有利于和谐文化的建设
        1.3.2 道德建设有利于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1.3.3 道德建设有利于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1.3.4 道德建设有利于经济秩序稳定与和谐运营
        1.3.5 道德建设有利于消除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
第二章 当前我国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 当前我国的道德“滑坡”现象
        2.1.1 功利主义盛行
        2.1.2 道德心态发生了变化
        2.1.3 道德风尚发生变化
        2.1.4 职业道德失效
    2.2 当前道德滑坡的原因
        2.2.1 道德滑坡的历史原因
        2.2.2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2.2.3 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性
        2.2.4 道德教育的软弱性
        2.2.5 道德调控的局限性
第三章 古今中外通过立法加强道德建设的理论探索与尝试
    3.1 我国古代法律思想及道德立法的尝试
        3.1.1 西周“明德慎罚”的法律思想
        3.1.2 儒家法律思想中的道德基础
        3.1.3 墨家“兼爱”的法律思想
        3.1.4 汉代家庭伦理道德的立法
        3.1.5 《唐律疏议》中道德立法的尝试
    3.2 国外道德立法的理论及经验
        3.2.1 博登海默对道德与法律关系理论的探讨
        3.2.2 新加坡道德立法的成功经验
        3.2.3 韩国道德立法的经验
        3.2.4 欧美国家道德立法的经验
    3.3 我国现代道德立法的探索
        3.3.1 家庭美德方面立法的探索
        3.3.2 职业道德方面立法的探索
        3.3.3 社会公德方面立法的探索
第四章 道德立法是当前加强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
    4.1 道德立法的含义及其本质
        4.1.1 法律的含义
        4.1.2 道德立法的概念
        4.1.3 对立法的本质的认识
        4.1.4 道德立法的本质
    4.2 道德立法的学理依据
        4.2.1 道德与法律具有共同的根源
        4.2.2 道德与法律具有义务性规范
        4.2.3 道德和法律具有一致的价值取向
        4.2.4 道德和法律具有一致的社会调控目标
    4.3 道德立法的必要性
        4.3.1 道德立法是多元化利益统一的有效途径
        4.3.2 道德立法是价值观念多元化统一的有效途径
        4.3.3 道德立法有利于道德自律的形成
    4.4 道德立法的范围选择
        4.4.1 道德与法律的区别
        4.4.2 能被法律所吸纳的道德的范围
    4.5 道德立法的原则
        4.5.1 道德立法应注重利益的选择与协调
        4.5.2 道德立法应当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4.5.3 道德立法应具有民主性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危机与重建[J]. 李兴昌.  中国市场. 2005(28)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J]. 霍秀媚.  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 2005(03)
[3]试论和谐社会条件下的法治文明与道德文明[J]. 田文富.  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 2005(03)
[4]对道德教育有效性的怀疑[J]. 张康之.  学术界. 2003(05)
[5]社会转型与法治根基的构筑[J]. 马长山.  浙江社会科学. 2003(04)
[6]“入世”后的德治与法治应用问题初探[J]. 费凡.  攀登. 2003(04)
[7]新加坡学校道德教育方式对我国的启示[J]. 雷云.  大理学院学报. 2003(02)
[8]从矛盾视角看“德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必然性[J]. 肖虹.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3(03)
[9]道德的法律化与道德的自律[J]. 张会幈.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道德的法律化分析[J]. 彭凯云,梁秋花.  广西社会科学. 2002(01)



本文编号:33027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3027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c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