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背景下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完善之探讨 ——以国家补偿立法构建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9-23 04:59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犯罪被害人的救助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尤其是关于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呼声日益高涨。当犯罪被害人这一特殊社会弱势群体,遭受严重的犯罪侵害后,却往往无法通过有效的途径获得足够的赔偿,这已经成为一个非常广泛且严重的社会问题。如何通过国家补偿立法的方式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真正实现“社会系统中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1]事关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我国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事关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未来。正是基于对犯罪被害人进行充分救助的考虑,本文综合运用被害人学、社会学、法理学等研究方法,在客观分析我国当前被害人救助体系不足与困境的基础上,结合国外相关补偿制度立法及国内救助实践工作开展情况,大胆地提出了以国家补偿立法构建来完善我国被害人救助体系的设计构想,并希望借本文引起各方面对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工作的重视,促使更多的人关注被害人,帮助被害人,让我国法律的正义实现得更加完美。本文共分六章,包括导论和正文的五章。导论介绍了该论题在部分法治国家的研究成果和国内法学界的研究现状。第一章为犯罪被害人救助问题概述。明确了被害人的概...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犯罪被害人救助问题概述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念与社会特征
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二、犯罪被害人的社会特征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涵义界定
一、犯罪被害人救助相关用语的概念解读
二、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涵义界定
第二章 完善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被害人救助体系不完善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被害人获赔困难,赔偿判决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被害人矛盾激化,参与上访闹访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被害人自暴自弃,向犯罪人转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四、被害人消极配合,阻碍司法活动的形势较为严峻
第二节 被害人救助工作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被害人行为基于生理需要的追求与满足
二、木桶理论分析——救助体系短板在于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缺失
第三节 完善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一、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保障人权,彰显人本理念
二、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被害恢复,实现公平正义
三、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安定
四、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保障司法,恢复利益平衡
第三章 国外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考察
第一节 欧美国家
一、英国
二、美国
三、德国
四、法国
第二节 亚洲国家
一、日本
二、韩国
第三节 对国外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的解读
一、国家补偿成为各国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核心
二、各国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内容之共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实践考察
第一节 部分省市对犯罪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探索
一、山东省淄博市——成为全国首个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试点城市
二、山东省青岛市——设立全国首个被害人救助专项基金
三、福建省福州市——成立全国首个司法救助委员会
四、江苏省无锡市——出台全国首部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地方性法规
五、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全国首部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省级地方条例
六、其他省市对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救助实践带来的启示
一、国家补偿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二、我国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之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初步设想
第一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模式
第二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补偿公正性原则
二、补偿有限性原则
三、补偿适当性原则
四、补偿辅助性原则
五、补偿及时性原则
第三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及条件
一、补偿适用对象
二、补偿适用范围
三、补偿适用条件
第四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审议机关及补偿程序
一、补偿的审议机关
二、补偿程序
第五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的补偿方式、数额及资金来源
一、补偿方式
二、补偿数额
三、资金来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理念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再思考[J]. 张勇. 法制与社会. 2008(06)
[2]犯罪被害人补偿的理论思辨及价值评判[J]. 武玉红.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3]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J]. 孙洪坤.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06)
[4]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 孙彩虹. 河北法学. 2004(07)
[5]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J]. 刘贵萍,许永强. 犯罪研究. 2003(03)
[6]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J]. 邓晓霞. 法商研究. 2002(04)
[7]被害人补偿立法的理论与实践[J]. 赵国玲.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03)
[8]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关于制定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的提案[J]. 田思源. 法学杂志. 2001(06)
[9]关于建立我国国家补偿被害人制度的若干思考[J]. 王波.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10]中韩两国刑事法中的保护被害人制度比较[J]. 金昌俊. 延边党校学报. 2001(05)
硕士论文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 朱凯.吉林大学 2008
[2]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D]. 李莲.太原科技大学 2007
[3]论犯罪被害人之国家补偿[D]. 胡国建.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5084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现状
三、研究的框架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犯罪被害人救助问题概述
第一节 犯罪被害人概念与社会特征
一、犯罪被害人的概念
二、犯罪被害人的社会特征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涵义界定
一、犯罪被害人救助相关用语的概念解读
二、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涵义界定
第二章 完善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被害人救助体系不完善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被害人获赔困难,赔偿判决白条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被害人矛盾激化,参与上访闹访的问题较为突出
三、被害人自暴自弃,向犯罪人转化的情况较为严重
四、被害人消极配合,阻碍司法活动的形势较为严峻
第二节 被害人救助工作面临困境的原因分析
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分析——被害人行为基于生理需要的追求与满足
二、木桶理论分析——救助体系短板在于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缺失
第三节 完善犯罪被害人救助体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一、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保障人权,彰显人本理念
二、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被害恢复,实现公平正义
三、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维护稳定,促进社会安定
四、国家补偿立法有助于保障司法,恢复利益平衡
第三章 国外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考察
第一节 欧美国家
一、英国
二、美国
三、德国
四、法国
第二节 亚洲国家
一、日本
二、韩国
第三节 对国外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的解读
一、国家补偿成为各国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核心
二、各国犯罪被害人补偿立法内容之共性分析
第四章 我国犯罪被害人救助实践考察
第一节 部分省市对犯罪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探索
一、山东省淄博市——成为全国首个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试点城市
二、山东省青岛市——设立全国首个被害人救助专项基金
三、福建省福州市——成立全国首个司法救助委员会
四、江苏省无锡市——出台全国首部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地方性法规
五、宁夏回族自治区——颁布全国首部对犯罪被害人进行救助的省级地方条例
六、其他省市对被害人救助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第二节 犯罪被害人救助实践带来的启示
一、国家补偿成为当前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二、我国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之可行性分析
第五章 和谐社会背景下被害人国家补偿立法的初步设想
第一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立法模式
第二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一、补偿公正性原则
二、补偿有限性原则
三、补偿适当性原则
四、补偿辅助性原则
五、补偿及时性原则
第三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的适用对象、范围及条件
一、补偿适用对象
二、补偿适用范围
三、补偿适用条件
第四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的审议机关及补偿程序
一、补偿的审议机关
二、补偿程序
第五节 被害人国家补偿的补偿方式、数额及资金来源
一、补偿方式
二、补偿数额
三、资金来源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法治理念视野中的和谐社会再思考[J]. 张勇. 法制与社会. 2008(06)
[2]犯罪被害人补偿的理论思辨及价值评判[J]. 武玉红. 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1)
[3]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J]. 孙洪坤. 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 2004(06)
[4]亚洲犯罪被害人补偿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 孙彩虹. 河北法学. 2004(07)
[5]构建我国犯罪被害人的国家补偿制度[J]. 刘贵萍,许永强. 犯罪研究. 2003(03)
[6]试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之价值[J]. 邓晓霞. 法商研究. 2002(04)
[7]被害人补偿立法的理论与实践[J]. 赵国玲. 法制与社会发展. 2002(03)
[8]构建犯罪被害人补偿制度框架的基本设想——关于制定我国《犯罪被害人补偿法》的提案[J]. 田思源. 法学杂志. 2001(06)
[9]关于建立我国国家补偿被害人制度的若干思考[J]. 王波.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04)
[10]中韩两国刑事法中的保护被害人制度比较[J]. 金昌俊. 延边党校学报. 2001(05)
硕士论文
[1]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研究[D]. 朱凯.吉林大学 2008
[2]论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D]. 李莲.太原科技大学 2007
[3]论犯罪被害人之国家补偿[D]. 胡国建.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4050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405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