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立法原理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23 18:13
发生在中小学校(包括中等职业学校)的校园欺凌的频现,让我们清楚认识到其对欺凌者、受欺凌者和旁观者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危害了整个家庭、学校和社会,本文通过分析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立法滞后原因,从立法模式、法律理念、法律原则等方面研究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立法原理。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9,(23)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欺凌者的危害
1. 容易造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负面效应。
2. 容易形成反社会的思维模式。
3. 容易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
(二)对受欺凌者的危害
(三)对旁观者的危害
(四)对家庭的危害
(五)对学校、社会的危害
二、校园欺凌的立法滞后原因
(一)法律理念的缺失
(二)缺乏专门的法律——《反校园欺凌法》
三、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立法探究
(一)立法模式
1. 由复杂性决定。
2. 参考域外法律决定。
3. 根据我国国情决定。
(二)法律理念
1. 保障人权。
2. 立法谨慎。
3. 同等保护。
(三)法律原则
1. 平等原则。
2. 做好预防原则。
3. 坚持零容忍原则。
4. 教育和惩罚并举原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 颜湘颖,姚建龙.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1)
[2]法律理念的内涵与功能初探[J]. 李双元,蒋新苗,沈红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04)
本文编号:3406178
【文章来源】:法制与社会. 2019,(23)
【文章页数】:2 页
【文章目录】:
一、校园欺凌的危害
(一)对欺凌者的危害
1. 容易造成“小时偷针,大时偷金”的负面效应。
2. 容易形成反社会的思维模式。
3. 容易影响其正常人际交往。
(二)对受欺凌者的危害
(三)对旁观者的危害
(四)对家庭的危害
(五)对学校、社会的危害
二、校园欺凌的立法滞后原因
(一)法律理念的缺失
(二)缺乏专门的法律——《反校园欺凌法》
三、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立法探究
(一)立法模式
1. 由复杂性决定。
2. 参考域外法律决定。
3. 根据我国国情决定。
(二)法律理念
1. 保障人权。
2. 立法谨慎。
3. 同等保护。
(三)法律原则
1. 平等原则。
2. 做好预防原则。
3. 坚持零容忍原则。
4. 教育和惩罚并举原则。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宽容而不纵容”的校园欺凌治理机制研究——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的法学思考[J]. 颜湘颖,姚建龙. 中国教育学刊. 2017(01)
[2]法律理念的内涵与功能初探[J]. 李双元,蒋新苗,沈红宇.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7(04)
本文编号:34061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4061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