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发展对我国的借鉴
发布时间:2022-07-07 11:14
债权人代位权制度起源于罗马法和日耳曼法,首先在法国民法典得到确立,由于法国强制执行制度的不足,设立代位权作为补充。而在德国、瑞士等强制执行法比较完善的国家,则没有设立代位权制度。但是,日本的民事执行制度与德国类似,却移植了法国的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并且在判例中,出现了代位权的扩大适用(日本学者称之为“转用型”债权人代位权),丰富了代位权制度的内容。我国古代对于保全债权人的权利的方法,一直采用的是刑事或者行政方式。直至清末,在《大清民律草案》中借鉴日本的代位权制度,拟定了相关条文。在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的民法典中,首次在立法中正式确立该制度。我国在建国后一直没有确立债权人代位权制度,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了解决企业之间的“三角债”、“连环债”等问题,在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中首次确立了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并于同年颁布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一)》(以下简称“《合同法解释一》”),对代位权制度的适用作出详尽的解释。但是由于初次制定以及司法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这一制度在立法体例及具体要件上出现了很多区别于...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及其修改简介
第一节 日本现行法中的债权人代位权
一、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起源
二、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二节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修改概况
一、日本债权法的修改概况
二、对于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修改状况
第二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
第一节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
一、可以代位的权利
二、不可代位的权利
第二节 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的具体讨论
一、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3年 9 月36日判决
二、日本大审院昭和8年 5 月30日判决
三、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0年 4 月5日判决
第三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效力
第一节 对债权人的效力
一、限制代位权行使范围
二、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第二节 对债务人的效力
一、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对债务人处分权的影响
二、债务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第三节 对第三人的效力
一、第三人的抗辩权
二、第三人对债务人的直接清偿
第四章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现状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设立背景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定位及特点
第二节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客体范围过窄
二、忽视对债务人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立法上的建议
一、调整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体例
二、明确债权人代位权与民事执行制度的分工
第二节 具体内容上的建议
一、放宽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要件和行使方式
二、扩大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范围
三、加强对债务人及第三人权利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J]. 王硕. 福建法学. 2011 (03)
[2]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J]. 崔建远. 法学. 2011(07)
[3]代位权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 张驰. 法学. 2002(10)
[4]论债权人代位权[J]. 贾玉平. 法学评论. 2001(04)
硕士论文
[1]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研究[D]. 史婷婷.西南政法大学 2013
[2]我国债权人代位权法律制度研究[D]. 徐列涛.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研究[D]. 张志权.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论债权人代位权行使效果的归属[D]. 李伟峰.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56321
【文章页数】:5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的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安排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立法及其修改简介
第一节 日本现行法中的债权人代位权
一、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起源
二、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内容及其特点
第二节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修改概况
一、日本债权法的修改概况
二、对于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修改状况
第二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
第一节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客体的规定
一、可以代位的权利
二、不可代位的权利
第二节 关于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的具体讨论
一、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43年 9 月36日判决
二、日本大审院昭和8年 5 月30日判决
三、日本最高裁判所昭和30年 4 月5日判决
第三章 日本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效力
第一节 对债权人的效力
一、限制代位权行使范围
二、债权人的优先受偿权
第二节 对债务人的效力
一、债权人行使代位权后对债务人处分权的影响
二、债务人在诉讼中的地位
第三节 对第三人的效力
一、第三人的抗辩权
二、第三人对债务人的直接清偿
第四章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立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现状
一、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的设立背景
二、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定位及特点
第二节 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客体范围过窄
二、忽视对债务人和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第五章 对完善我国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建议
第一节 立法上的建议
一、调整债权人代位权的立法体例
二、明确债权人代位权与民事执行制度的分工
第二节 具体内容上的建议
一、放宽债权人代位权的行使要件和行使方式
二、扩大债权人代位权的客体范围
三、加强对债务人及第三人权利的保护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债权人代位权制度[J]. 王硕. 福建法学. 2011 (03)
[2]债权人代位权的新解说[J]. 崔建远. 法学. 2011(07)
[3]代位权法律制度比较研究[J]. 张驰. 法学. 2002(10)
[4]论债权人代位权[J]. 贾玉平. 法学评论. 2001(04)
硕士论文
[1]债权人代位权客体范围研究[D]. 史婷婷.西南政法大学 2013
[2]我国债权人代位权法律制度研究[D]. 徐列涛.中国政法大学 2010
[3]我国债权人代位权制度研究[D]. 张志权.中国政法大学 2008
[4]论债权人代位权行使效果的归属[D]. 李伟峰.郑州大学 2007
本文编号:36563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lfsflw/3656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