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本文关键词: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摘要】:保险业的兴起与发展与人们风险意识的提高呈正相关。据统计,截至2014年年底,全国保费收入突破2万亿元,风险保障金额达到保费收入的550倍有余,为经济的稳健增长、社会的安定和谐作出了突出贡献;但与此同时,保险业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的短板也逐步显现。由于保险合同牵涉的问题广,保险标的、服务、价值大大超出了消费者的认知范围和预测能力,因此,消费者在保险问题方面具有极大的认识局限性,此种局限性又进一步导致其在保险交易中的弱势地位,加之保险经营者服务质量的良莠不齐,消费者权益遭受侵害的可能性不断被放大。尽管立法者在增强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也做出过尝试和努力,但由于立法不明确、法律效力低、保护规定零散、可操作性不强等原因,其作用也极为有限。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综合采用了文献分析、历史分析、比较分析以及归纳分析的方法,对消费、消费者以及保险消费者产生的根源、彼此之间的联系进行了阐述,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本质属性出发,得出了保险消费者属于“消费者”、当然适用《消法》一般保护的结论。与此同时,笔者从保险领域消费者权益的特性入手,不仅承认保险消费者权益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题中之义,而且指出鉴于此种特性,更应在保险法中对消费者权益保护进行明确,并说明了二者之间的法律适用逻辑,论证了保险消费者需要特别保护的主张。在具体的保护方法上,文章首先归纳了保险法中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与缺陷正反两方面内容;其次,又具体介绍了一些保险发达国家的立法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现状与实际,指明各自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最后,从立法、监管、教育、纠纷解决、保障制度五个角度具体论述了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设计方案。本文在消费者的主体要件界定、保险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方面提出了一些创新性的观点。例如笔者提出不应以自然人、法人等组织形态的外在形式标准来区分,而应通过其是否为交易的弱势方这一内在实质标准来判断;并据此得出我国市场经济下的组织同样可能成为消费交易当中的弱势方,一概否认组织成为“消费者”主体的可能性,并不妥当。又如,笔者认为权益保护的重点不在提出一个新的保险法主体概念,而在于明确已有保险法的主体是否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否需要通过《保险法》对以上主体予以“特殊关照”,以及如何实现两部法律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合理适用等。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3.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纯;;国外保险消费纠纷替代性解决机制及其启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4期
2 马宁;;保险法中的合理期待:从规则向原则的回归[J];比较法研究;2015年05期
3 郭丹;;保险消费纠纷多元化解决机制的构建[J];学术交流;2015年05期
4 范庆荣;;新《消保法》对保险领域的影响[J];保险研究;2015年03期
5 吕宙;孟龙;王俊杰;王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金融保险消费者保护经验启示与借鉴[J];保险研究;2014年12期
6 王宝敏;谢瑾;;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对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影响分析[J];金融纵横;2014年04期
7 鲍金标;康政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路径选择[J];中国农村金融;2014年07期
8 何骧;;合理期待原则对我国保险立法的借鉴意义——从疑义解释在司法实践中的嬗变切入[J];河北法学;2013年09期
9 张庆舟;;保险消费者权益内涵及其保护对策研究[J];时代金融;2013年06期
10 赵芳喜;;保险市场行为监管与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J];中国保险;2012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郭洪川;中国保险市场行为监管改革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2 曲一帆;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律制度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刘大海;论《保险法司法解释(二)》对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进步与不足[D];山东大学;2014年
2 陈莉;我国保险消费者权益受侵害成因及保护对策研究[D];暨南大学;2014年
3 张芬;我国保险消费者教育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4年
4 强文瑶;保险消费合同纠纷诉讼外解决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3年
5 戴雨薇;我国保险合同纠纷非诉讼解决机制的架构与完善[D];浙江大学;2012年
6 廖欣;保险消费者的法律界定与权益保护[D];南京大学;2012年
7 罗伟;国际保险监管模式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842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2842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