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法典透明度的实现及其障碍
本文关键词:论民法典透明度的实现及其障碍 出处:《法制与社会发展》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民法典编纂过程中,如何保证法典的透明度是重要的问题之一。保持法典的"易于理解性"是各国民法典修改或再法典化过程中的重要口号之一。特别法的泛滥、司法解释的庞杂、案例和学说的发展、民法典本身的体系性构造等使得民法陷入了"解释之迷雾",有必要让法典变得让人易于了解。但法典透明度目标的实现面临诸多难题,定义和例示规定并未能充分实现法典的透明度,法律用语的非专业性无法保证法律规范的准确性,特别法的纳入会冲击法典的价值序列,判例法理则面临流动性的障碍。编纂民法典,应注重不同层面的透明度问题。首先应从裁判规范的角度入手,采取专家面向的立法取向;在专业性基础上,考虑到民法典作为市民社会生活的基本范式,从行为指引和减少交易成本角度入手,尽可能地实现通俗易懂并易于查找。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ompiling civil code. How to ensur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c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roblems. Keeping the "comprehensibility" of the code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logans in the process of amending or recodifying the civil code of various countries. The development of cases and theories, the systematic structure of civil code itself make civil law fall into the "fog of interpretation",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the code easy to understand, but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ransparency goal of the code faces many difficulties. The definition and the example stipulation can not fully realize the transparency of the code, the non-professional nature of the legal terms can not guarantee the accuracy of the legal norms, and the inclusion of the special law will impinge on the value sequence of the code. The legal theory of case is faced with the obstacle of fluidity. To codify the civil code,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transparency of different levels. Firstly, we should start from the angle of the adjudication norm and adopt the legislative orientation oriented by the experts. On the basis of specialization, considering the civil code as the basic paradigm of civil society life, from the angle of behavior guidance and reducing transaction cost, the civil code can be easily understood and easy to find as far as possible.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民法典编纂中的服务合同立法研究”(15AFX016)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特支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的成果之一
【分类号】:D923
【正文快照】: 引言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编纂民法典”,标志着“渐行渐远”[1]的中国民法典事业被重新激活。与此同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同时指出,要科学立法和民主立法。不可否认的是,新中国数次民法法典化运动未获成功,既有社会经济条件等原因,[2]也有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新宝;民法典制定的若干技术层面问题[J];法学杂志;2004年02期
2 石佳友;;民法典与法官裁量权[J];法学家;2007年06期
3 柳经纬;;渐行渐远的民法典[J];比较法研究;2012年01期
4 薛军;;中国民法典编纂的组织体制问题:结合意大利经验的讨论[J];比较法研究;2015年03期
5 苏永钦;;现代民法典的体系定位与建构规则——为中国大陆的民法典工程进一言[J];交大法学;2010年01期
6 周江洪;;作为民法学方法的案例研究进路[J];法学研究;2013年06期
7 谢鸿飞;;中国民法典的生活世界、价值体系与立法表达[J];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8 崔建远;;编纂民法典必须摆正几对关系[J];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9 耿林;;民法典的规范表达研究[J];清华法学;2014年06期
10 扬·斯密茨;罗浏虎;;信息社会下的民法典——兼论法典化之时代使命[J];求是学刊;201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苏州大学王健法学院 方新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邵建东;曾见;;情谊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药”案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范婷婷;;略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3 汪传才,凌艳传;论缔约过程中的告知制度[J];安徽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4 张颖杰;论国企改制的产权构建[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5 蒋辉宇;;论合作社的法人地位与社员的责任形式——对当前学界有关合作社法人地位研究的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鲁忠江;吴向阳;;论保险合同中不利解释原则的适用[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许翠霞;;动物真的能够成为法律主体吗?——关于法律主体的前提性说明[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8 郑晓剑;陶伯进;;侵权责任能力视域内《侵权责任法》第32条与第33条之解释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陆丹;;论医疗机构在“错误出生”中的法律责任[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10 张蓉;试析民事法律行为制度与意思自治的关系[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美根;;论专利默示许可——以对专利产品合理期待使用为目标[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4 李晨;;法律经济分析的规则视角问题及其实践应用[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5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王思远;黄明健;;林权的物权请求权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吴一博;;论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物权法保护[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8 玄玉宝;;论能动司法在个案裁判中的实现——从一则公报案例切入[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9 田保军;孙学亮;;刍议无因管理之“契约”性[A];当代法学论坛(二0一一年第三辑)[C];2011年
10 陈历幸;;同时遇难的死亡时间推定问题研究[A];社会主义与中国现代化 政治·法律与社会: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6 方兴顺;TRIPS协定下地理标志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伟强;法律制度的信息费用问题[D];山东大学;2010年
8 魏树发;论我国成年监护制度改革[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陈晓敏;大陆法系所有权模式的历史变迁[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唐琳;非典型股东查阅权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阿求;婚约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王智敏;论我国现行立法下动产附合制度的构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姚洁;公司经营范围的法律属性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顾洁璐;论承租人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志强;论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的设立[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慧星;;中国侵权责任法解说[J];北方法学;2011年01期
2 朱庆育;权利的非伦理化:客观权利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命运[J];比较法研究;2001年03期
3 A·F·J·蒂堡;傅广宇;;论制定一部德意志统一民法典之必要性[J];比较法研究;2008年03期
4 董文军;;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的惩罚性赔偿[J];当代法学;2006年02期
5 王利明;;侵权责任法制定中的若干问题[J];当代法学;2008年05期
6 宋振玲;买卖合同中标的物孳息归属判断规则之我见[J];丹东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7 卢谌;;《德国民法典》的规制技术、语言和体系[J];德国研究;2008年03期
8 徐国栋;认真地反思第四次民法典起草的组织方法[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9 汪全胜;;“特别法”与“一般法”之关系及适用问题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10 高在敏,陈涛;对民事法律行为本质合法说的质疑[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楠楠;;论裁判规范的特征[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2 张心向;;刑法裁判规范之品性——基于司法实践建构的视野[J];天津法学;2011年02期
3 王强军;;刑法裁判规范的开放性研究[J];政治与法律;2014年07期
4 宋旭光;;裁判规范的概念及用语辨析[J];法律方法;2013年00期
5 赵耀彤;;论裁判规范[J];法律方法;2007年00期
6 哈米旦·阿布力提甫;;论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划分方法的缺陷及思考[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7 韩振文;;中国梦的法治路径探析——体系后研究范式下建构裁判规范[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8 王利明;;人民的福祉是最高的法律[J];楚天主人;2012年11期
9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J];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2008年00期
10 杨知文;;“分类”与“解释”——两类疑难案件裁判规范证立的比较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胡志坚;;个案裁判规范之构建是司法裁决证立的关键[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吴庆宝;裁判规范的理解与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2 张明楷 清华大学法学院;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的分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张宽明 钱厚明;审务“八进农村”赢得农民欢迎[N];江苏法制报;2006年
4 南开大学 孙娟;物权法:如何从纸面到实践[N];人民法院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宜俊;刑法裁判规范建构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楠楠;论裁判规范的生成与证成[D];山东大学;2010年
2 赵耀彤;论裁判规范[D];山东大学;2006年
3 王友文;我国民事疑难案件裁判规范的生成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4 张西灵;论裁判规范与“活法”之协调[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263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26337.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