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窥——网络时代的群体症候及其分析
本文关键词:偷窥——网络时代的群体症候及其分析 出处:《浙江社会科学》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偷窥 心理机制 精神危机 制度设计 引导 规范
【摘要】:偷窥作为一种网络时代的群体症候,既有其发生的心理机制,也有其背后存在的精神危机,乃至于制度设计上的原因。从其心理机制来看,偷窥既可能是人的被压抑欲望的无意识释放或表达,又可能是模仿与观察学习的结果,还可能是底层民众表达对社会的不满、获得心理补偿与平衡的方式。在群体性偷窥的背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时代的精神危机,即人对现实的逃避、自我独立性的丧失以及自我价值观的异化;同时也折射出我们的社会在制度设计上存在的某些不足。制度的完善、时代价值观的重建、市民美德的涵育、法制的健全,或许能在合理地引导和规范群体性偷窥这一社会风潮方面做出有益的尝试。
[Abstract]:Peeping, as a group symptom in the network age, has not only its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but also the spiritual crisis that exists behind it, and even the reason of system design. Peeping may not only be the unconscious release or expression of people's pent-up desires, but also the result of imitation and observation, and it may also be the expression of discontent to the society by the people at the bottom. To some extent, it reflects the spiritual crisis of the times, that is, people's escape from reality, the loss of their own independence and the alienation of their own values.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reflects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system design of our society,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values of the times, the cultivation of civic virtues and the perfec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May be able to reasonably guide and regulate the mass peeping this social trend to make a useful attempt.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南京体育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视阈下虚拟社会的长效治理研究”(项目编号:AHSKQ2015D44)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D669
【正文快照】: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偷窥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在今天,似乎只要一根网线一台电脑,一个异彩纷呈、新鲜刺激、夺人眼球的“他者”世界便会跃入你的眼帘。从明星的八卦新闻到政客的私生活丑闻,从热辣火爆的私人写真到不堪入目的走光图片,从个人情感的深度晾晒到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南权;腐败滋生的心理机制及其防止措施[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09期
2 佟银霞;李贵军;;当代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心理机制及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3 丁海蒙;钱明;徐京卫;;大学生“廉政感”培养的心理机制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3年02期
4 王福德 ,江雷;论治安性骚乱行为发生的心理机制及其调控[J];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5年03期
5 尹彦;;谈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的心理机制[J];广西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翁学东;;信心是个啥魔方——浅析金融危机背后的社会心理机制[J];人民论坛;2008年22期
7 郑素娟;刘思阳;;高校培养大学生村官就业心理机制的探索[J];学术探索;2012年09期
8 李欣忆;祁畅;曾俊伟;刘彪;;大学生黄赌毒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免疫防范教育研究[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9 谭长福;;领导班子和谐的心理机制分析[J];领导科学;2010年02期
10 张健东;大学生自杀心理机制的形成[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金旺;;论表扬的心理机制与科学运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牛建平;;中国人的荣誉心产生的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效仪;;创新社会与社会心理机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刘建伟;胡卫平;;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芹生;;论梦研究中的四个理论问题[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刘泽文;高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其综合心理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行为决策中忽略偏差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杨宜音;张曙光;;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媳妇熬成婆:严规背后的心理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盛晓白;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斌 叶绿 李娜 华中师范大学;彩民有限理性行为的心理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霍涌泉 段海军;乐观的心理机制及其培育[N];光明日报;2012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张凯;帮助患者走出疼痛陷阱[N];健康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明宇;就业“恐慌”好比“狼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潘文宇;闭门思“故”损健康[N];大众卫生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姜澎;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文化载体[N];文汇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煜民;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防范[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苏新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魏晓华;中国人的报恩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向晋辉;幸灾乐祸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07年
6 柳佳;从心理机制到意义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顾国军;恩与报恩的类型、机制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杰;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情感反应识别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荆秀娟;红色—愤怒隐喻的认知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刘冰;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4301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30169.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