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死亡赔偿金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17 17:39

  本文关键词:死亡赔偿金制度法律问题研究 出处:《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死亡赔偿金性质 请求权基础 请求权人范围 赔偿标准


【摘要】:作为一项民事侵权救济制度,死亡赔偿金制度在整个人身损害赔偿制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死亡赔偿金制度是以生命权受到侵害为前提的,而生命权乃是最高的人格利益,体现人的最高尊严和价值。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对生命权的侵犯在所有的民事侵权行为当中是最严重的。而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等利害关系人的死亡偿金等救济制度,应当彰显对被害人及其近亲属的最大关怀,同时与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制度区别开来。自《民法通则》以来,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立法几经变更,对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对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和请求权人范围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最重要的是没有构建起统一的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从而引起了现行立法的许多情绪性的解读和曲解。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对死亡赔偿金的理论及立法进行一番梳理,以正本清源,对目前的死亡赔偿金立法作出恰如其分的评价,并对死亡赔偿金立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相关的立法建议,为完善我国的死亡赔偿金制度作理论上的探索和铺垫。本文的主体部分一共包含以下几章: 第一章对选题的意义和背景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国内和国外对死亡赔偿金法律制度的研究动态以及对完善我国死亡赔偿金法律制度的启示,以及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主要论述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针对死亡赔偿金是属于物质损害赔偿还是精神损害赔偿,亦或是兼而有之的争论,指出死亡赔偿金的法律性质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立法的选择,而在我国现行的立法体制之下,不应将死亡赔偿金界定为精神损害赔偿,而将重新准确界定为物质损害赔偿,即赔偿的是“死者预期收入损失”。 第三章着重论述了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和请求权人范围,本章一共分为两节,第一节着重论述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基础,对继承主义和固定损害主义这两种基本理论的区别和联系进行了深入的论述和比较,并对我国的立法选择进行了评析,提出了完善的建议。第二节则在借鉴其他国家立法的基础上,结合《侵权责任法》的规定,对死亡赔偿金请求权人的范围进行了论述,指出死亡赔偿金的请求权人应限定为死者的近亲属,并在结合我国民事立法的基础上对近亲属的范围进行了具体的界定。 第四章旨在构建统一的死亡赔偿金计算标准。首先对死亡赔偿金的计算标准的基本理论进行了阐述,接着分析了我国的死亡赔偿金采用的计算标准以及在司法实践中遭到的质疑和批评,明确提出应当以省(自治区、直辖市)内的人均年收入水平为标准来计算死亡赔偿金的数额。并在此基础上,对“同命不同价”的争议进行了澄清和回应。 第五章是针对《侵权责任法》第17条所进行的思考,对其立法理由、理论基础、优点等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阐明,并对其适用的前提和条件以及适用中应当注意的其它问题进行了相应的思考和论述。
[Abstract]:As a civil tort relief system , the death compensation system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whole personal injury compensation system . The first chapter expounds the meaning and background of the topic , and introduces the study of the legal system of death compensation in China and abroad , and the enlightenment of perfecting the legal system of death compensation in China ,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e thesis . The second chapter mainly discusses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eath compensation , whether the compensation for death belongs to the material damages or the moral damages , or both .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legal nature of the death compensation depends on the choice of the legislation , but under the current legislative system , the death compensation should not be defined as moral damages , but the compensation should be re - defined as material damages , that is , the " loss of expected income of the deceased " .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the claim of death compensation and the scope of the right of claim . This chapter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 . The first section discusses and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two basic theories of inheritance and fixed damage , and points out that the claim of death compensation should be limited to close relatives of the deceased , and defines the scope of the close relatives on the basis of the civil legislation in China . The fourth chapter is to construct the unified calculation standard of death compensation . Firstly ,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calculation standard of death compensation is explained , then the calculation standard adopted by the death compensation fund and the challenge and criticism in judicial practice are analyzed , and the amount of death compensation should be calculated based on the annual income level per capita in the province ( autonomous region and municipality directly und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 . In the fifth chapter , the author makes a comprehensive exposition of its legislative reason , theoretical foundation , advantages and so on , and makes corresponding consideration and discussion on its applicable premise and condition and other problems which should be noted in the application .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万友;;人身损害的赔偿权利人及其权利归属[J];商业经济;2007年06期

2 郭丛生;赵云寿;;帮朋友打架身亡 能否得到同伙赔偿[J];法庭内外;2009年01期

3 张静;杨林翠;;赔偿损失的法律问题探讨——论我国人身损害赔偿制度的完善[J];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20期

4 苗苗;;“将被抚养人生活费计入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理解释疑[J];现代商业;2011年08期

5 ;石权诉邓国芬人身损害赔偿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0年02期

6 韩臣柏;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的人身损害赔偿案司法精神病鉴定辨析[J];中华精神科杂志;2005年01期

7 王园,白丽娜;对因人身损害赔偿而引发的不当得利纠纷的评析[J];山东审判;2005年02期

8 林苇;残疾赔偿金的赔偿年限之我见[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5期

9 谷培涛;刘海霞;;论事实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罗倩诉奥士达公司案评析[J];法制与社会;2008年08期

10 田振洪;;唐代保辜制度分析——人身损害赔偿的视角[J];沈阳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建良;;制定《人身损害赔偿法》的法律构想[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2 周菊兰;陈莺;;走向模糊——基于死亡补偿金的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3 倪永飞;王暾;;试论人身损害赔偿案件中残疾者和死者精神损害赔偿的确定[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李军;刘运敏;;人身损害赔偿在当前审判工作中的运用和探讨[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5 叶斌;;2005年《选择法院协议公约》判决承认与执行规则之述评[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6 李文斌;;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探讨[A];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五届供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7 胡佳;丛中笑;;“双倍赔偿”制度之我见[A];纪念《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颁布十周年有奖征文获奖文集[C];2004年

8 谢本石;杨玲玲;;试谈医患纠纷中非医疗事故因素应予赔偿我之管见[A];中国民商法实务论坛论文集[C];2001年

9 卢津津;;立法的“承诺”与“兑现”——试论国家侵权精神损害抚慰金量化标准的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郑文兵;;论第三人侵权中的经营者责任[A];第四届中国律师论坛百篇优秀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市雄志律师事务所 罗春利邋律师;人身损害赔偿应该适用什么标准[N];国际商报;2007年

2 记者 赵锦飞 祝勇;“城镇”和“农村”应按哪个标准赔[N];福州日报;2008年

3 梁思奇;城乡生命同价:公平建设一大步[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4 刘永琴 雷春荣;人身受到损害时 赔偿金与保险金可以兼得[N];人民法院报;2004年

5 聂文辽邋孙中玉;建议修改人身损害赔偿中有关年龄的法律规定[N];人民法院报;2007年

6 赖徽棠;国家赔偿中有关人身损害赔偿的两个问题[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杨立新;人身损害赔偿应无城乡差别[N];法制日报;2005年

8 记者 李茗 朱玲;城里人乡下人为何同命不同价[N];西安日报;2007年

9 徐澄;残疾赔偿金不适用已死亡的残疾人[N];江苏经济报;2006年

10 记者孙鹏飞;我市首个社会法庭成立[N];平顶山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杨静毅;医疗侵权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3 姜凤武;医疗损害责任制度比较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4 杨垠红;侵权法上安全保障义务之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5 叶乃锋;国际航空侵权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魏华;损失的转移与分散——从加害人承担到损失社会化[D];吉林大学;2009年

7 石连海;义务教育阶段公立学校侵权赔偿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于立宏;需求波动下的中国煤电产业链纵向安排与经济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孙维飞;当代侵权行为法学之发展[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10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东伟;机动车人身损害赔偿社会化救济机制的完善[D];苏州大学;2010年

2 陈洁;论工伤保险赔偿与人身损害赔偿的适用关系[D];延边大学;2010年

3 危先平;触电人身损害赔偿若干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2年

4 常向超;关于误工费赔偿标准问题的案例分析[D];兰州大学;2010年

5 张雪梅;工伤保险与人身损害赔偿之竞合[D];华东政法学院;2004年

6 周伟;产品责任中损害赔偿范围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7 唐玉;医疗人身损害的救济[D];四川大学;2004年

8 胡颖;论人身损害赔偿中的损益相抵[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9 吴艳;机动车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10 郑妙;医疗美容损害赔偿责任制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43730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43730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b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