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技术以及电子通讯事业的迅猛发展,使得信息被广泛地传播和利用。在信息社会,信息的重要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社会的运转与发展依赖于对信息的处理加工和利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形的物质资源也无法替代信息的作用。个人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然而阳光之下总有阴影,个人信息在被利用的同时,也极易受到侵犯,如电信诈骗、人肉搜索、出卖数据、骚扰偷窥等等行为,在社会生活中越发常见,甚至其行为性质愈发恶劣,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严重的更会危及财产、生命安全,因而民众希望自己的个人信息能够被有效保护。基于此种社会背景,笔者对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旨在完善民事领域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制度。首先,本文对个人信息的概念进行描述和辨析,阐述个人信息的特点及分类,为后续的立法研究奠定基础。其次,利用比较研究方法,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模式和保护模式进行分析研究,选取了典型国家德国、美国、日本,并对经合组织和欧盟作了分析。再次,对我国现有的个人信息利用和保护情况进行梳理和分析,对比国外立法情况,指出我国目前在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方面的问题所在。最后,对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提出几点建议。推进个人信息保护的统一立法;明确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和例外情况;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信息直接收集原则、收集利用目的明确原则、质量和安全原则、流通自由及合理限制原则;将个人信息相关权益命名为“个人信息权”,明确其权利性质及六种权能,包括决定、查询、补充更正、冻结以及保密;确立个人信息权遭受侵害时可以采取的救济方式。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D923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立论依据
1.1.1 论文的选题来源和论文选题依据
1.1.2 研究目的
1.1.3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2 研究述评
1.2.1 国内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状况
1.2.2 国外、域外个人信息保护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构想与基本思路
1.3.2 论文的重点和难点
1.3.3 主要观点
1.3.4 创新之处
1.4 研究基础
1.4.1 完成论文所需要的研究条件、实验手段、存在困难
1.4.2 拟采取的措施方法、可行性分析
2 个人信息保护基本理论
2.1 个人信息概念的界定
2.1.1 “个人信息”与相近概念的区分
2.1.2 个人信息的特征
2.2 个人信息的分类
2.2.1 直接个人信息和间接个人信息
2.2.2 敏感隐私信息和一般性个人信息
2.2.3 公开个人信息和非公开个人信息
2.2.4 普通群体个人信息和特殊群体个人信息
3 个人信息保护的国际视野立法现状考察
3.1 典型国家立法情况
3.1.1 德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概况
3.1.2 美国政府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概况
3.1.3 日本政府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概况
小结
3.2 国际各类组织有关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
3.2.1 经合组织的公民个人信息保护原则
3.2.2 欧盟涉及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现状
小结
4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现状及存在的法律问题
4.1 我国各类主体对个人信息的利用情况
4.1.1 政府基于管理目的对个人信息的收集管理
4.1.2 网络电子商务领域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利用
4.1.3 其他主体对个人信息的滥用情况
4.2 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现状
4.2.1 对自然人的人格权保护
4.2.2 对自然人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
4.2.3 特别法对特殊群体个人信息权益保护的规定
4.2.4《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对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
4.3 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不足之处
4.3.1 没有专门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
4.3.2 没有明确将个人信息权益定名为“个人信息权”
4.3.3 忽视个人信息的财产属性
4.3.4 个人信息被侵害时得不到有效救济
5 完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建议
5.1 采取统一的立法模式
5.2 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及例外情况
5.2.1 个人信息保护法的适用范围
5.2.2 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的例外情况
5.3 确立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基本原则
5.3.1 信息直接收集原则
5.3.2 收集利用目的明确原则
5.3.3 质量和安全原则
5.3.4 流通自由及合理限制原则
5.4 明确个人信息权称谓并细化权能
5.4.1 明确个人信息权称谓具有必然性
5.4.2 个人信息权的概念及性质
5.4.3 个人信息权的内容
5.5 完善公民个人信息权遭到侵害时的救济方式
5.5.1 对个人信息权的人格属性和财产属性进行分别保护
5.5.2 确立侵害个人信息责任的归责原则
5.5.3 具体救济手段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江;;试析科学发展观及其对民法观念更新的影响[J];才智;2011年30期
2 程守太,昌代义;中小投资者急需民法保护[J];中国律师;2001年12期
3 章礼强;民法本位纵论——对民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深层思考[J];池州师专学报;2004年06期
4 汪敬华;陶晶;;见义勇为行为的民法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年07期
5 章礼强;;民法本位纵论——对民法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哲学思考[J];南都学坛;2006年01期
6 章礼强;;对民法的哲学思考——以民法本位为研究视角[J];兰州学刊;2006年08期
7 童之伟;;宪法民法关系之实像与幻影——民法根本说的法理评析[J];中国法学;2006年06期
8 赵方;;略论信用权的民法保护[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金海燕;;论民法作用生产力的特殊方式[J];华商;2008年16期
10 熊庄;;我国个人信息民法保护的必要性及路径[J];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章礼强;民法本位论[D];西南政法大学;2004年
2 喻磊;中国(大陆)社会转型时期的民法价值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3 张生;民国初期民法的近代化[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4 朱铁军;刑民实体关系论[D];华东政法大学;2009年
5 覃远春;民法自然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张晓阳;民法上的时间[D];吉林大学;2008年
7 刘宇;民刑关系要论[D];吉林大学;2007年
8 季境;论民法上的占有[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杨;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海南大学;2015年
2 陈学坚;论我国商誉权的民法保护[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3 密松;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5年
4 朱雅勤;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山西大学;2014年
5 李荧荧;涉存款犯罪中的占有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6 罗瑶;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陈洁平;论死者人身遗存的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8 岳利利;论胎儿权利的民法保护[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9 卢青;试论贞操权的民法保护[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10 王蓓;论声音权的民法保护[D];湘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
15095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5095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