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乱象与本相——兼论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类型化

发布时间:2018-04-07 16:05

  本文选题:公序良俗原则 切入点:公序良俗类型化 出处:《法学》2015年11期


【摘要】:司法案例为公序良俗原则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相关案例却显示出公序良俗原则在司法适用中的种种乱象,诸如有具体法律规范依据却向一般条款逃逸、仅作为增强法院判决说服力的工具、作为其他民法基本原则的替代、与无效行为和效力待定行为规范混同适用等。乱象之成因在于对其适用条件认识不清,对法律原则存在盲目崇拜心理,对民法各项基本原则之间界限的界定混乱,以及对法律行为效力制度的适用逻辑存在认知性错误。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应以存在法律漏洞或法律规定存在冲突为前提,在穷尽效力待定行为规范和无效行为规范而无法救济之后再予以适用。公序良俗原则具有适用范围的普遍性,即除具有否定法律行为的效力外,在违背公序良俗型侵权和不法给付型不当得利领域亦可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还需保持本土性和时代性。在考虑上述标准后对公序良俗原则应采用类型化的方法予以适用,其类型大致包括禁止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近亲属探望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行为,请托他人办事形成的协议或不当得利,以人身为交易内容或所附条件的民事协议,违反性道德而为的赠与,侵犯生命周期仪式的行为等五种。
[Abstract]:Judicial cases provide abundant materials for the study of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but the relevant cases show that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in the judicial application of all kinds of chaos, such as there are specific legal norms to escape to the general provisions.It is only used as a tool to strengthen the persuasive power of the court, as a substitute for other basic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as a mixture of invalid acts and norms of pending conduct, etc.The causes of chaos lie in the unclear understanding of its applicable conditions, the blindly worshiping psychology of legal principles, the confusion in the definition of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civil law, and the cognitive errors in the applicable logic of the system of the validity of legal act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should be based on the existence of legal loopholes or conflicts between legal provisions and should be applied after the exhaustion of pending norms of conduct and invalid norms of conduct can not be remedied.The principle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has the universality of the scope of application, that is, it can also be applied in the field of violating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tort and illegally paying improper enrichment in addition to the effect of negating legal acts.The application of the principle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 also needs to maintain the nativism and the times.After considering the above criteria, the principles of public order and good customs should be applied by way of typology. The types of such principles include the prohibition of grandparents, grandparents, and other close relatives from visiting their grandchildren and grandchildren.There are five kinds of agreements formed by others, such as civil agreement with person as transaction content or attached condition, gift against sexual morality, violation of life cycle ritual.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冬妮;亲情文化——中国问题的基本背景[J];东南学术;2000年04期

2 王国龙;;捍卫法条主义[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3 陈现杰;;《侵权责任法》一般条款中的违法性判断要件[J];法律适用;2010年07期

4 于飞;论诚实信用原则与公序良俗原则的区别适用[J];法商研究;2005年02期

5 李承亮;;侵权行为违法性的判断标准[J];法学评论;2011年02期

6 林海;;“隔代探望”:法律实施的社会土壤[J];公民与法(法学版);2011年09期

7 李岩;;一般人格权的类型化分析[J];法学;2014年04期

8 李岩;;论性的私法调整[J];河北法学;2007年12期

9 梁迎修;;法律原则的适用——基于方法论视角的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10 周安平;性的公权控制[J];法学研究;2003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顾越;民事权利滥用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煜婕;;试论和谐社会中经济法的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2 邵建东;曾见;;情谊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药”案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4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5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6 范婷婷;;略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8 肖顺武;;试论民法意思自治理念之嬗变——基于民事主体视角之解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9 王凤涛;;迈向回应社会的法——精神慰藉困境与“常回家看看”入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10 黄云波;;未遂犯的处罚根据——兼谈犯罪的本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于兆波;;包容特征的法治基础与法治保障[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李寿平;刘毅;;构建诚信制度与践行厚德精神[A];北京精神:构建精神家园 提升文化软实力——第五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论文集[C];2011年

3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4 单民;上官春光;;多重视角中的检察官职业伦理[A];第四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董美根;;论专利默示许可——以对专利产品合理期待使用为目标[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6 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彭丹云;;论模糊性语言在法律实践的运用[A];边缘法学论坛[C];2005年

8 陈屹立;;惩罚性赔偿的根据与适用:法经济学观点[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9 魏建;宋艳锴;;刑罚威慑理论:过去、现在和未来——刑罚的经济学分析[A];2006年度(第四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汉明;基于农民权益的植物新品种保护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安杨;我国宠物福利法律保障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魏伟;转型期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钊;;反对解释的场景及主体[J];北方法学;2007年01期

2 王康;;位格伦理视角下人类基因的法律地位——基于主体客体化的背景[J];北方论丛;2009年06期

3 申卫星,王琦;论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的立法原则[J];比较法研究;2005年04期

4 李龙;龙晟;;论宪法人性尊严的人像模式——兼论我国宪法人像之重构[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5 汤啸天;基因及基因研究的法律控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陈金钊;;法治反对解释的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7 陈金钊;;过度解释与权利的绝对化[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8 焦艳玲;;生物科技研究中人体组织提供者补偿模式研究[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童世骏;没有“主体间性”就没有“规则”——论哈贝马斯的规则观[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杨立新;;法官适用《侵权责任法》应当着重把握的几个问题[J];法律适用;2010年Z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阿成 杨秀莲 张火旺;[N];法制日报;2003年

2 记者 陈永辉;[N];人民法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葛明珍;论权利冲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徐春佳;亲子关系否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2 冯少雄;欺诈性抚养及其法律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权明丽;;对司法实务中适用公序良俗原则的探讨[J];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6期

2 肖颖;;公序良俗原则适用的难点和建议[J];消费导刊;2008年04期

3 杨锡武;龚拥军;;论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J];民族论坛;2010年01期

4 沈志远;;论公序良俗原则[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1年06期

5 蔺瑞娟;;浅议民法中的公序良俗原则[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2年11期

6 肖敏;;公序良俗原则在法律行为中的具体适用问题分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7 徐宗杰;;公序良俗原则在遗赠案中的适用研究新探——兼评泸州二奶遗赠纠纷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10期

8 黄江东;公序良俗原则的规范功能[J];法律适用(国家法官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陈妙英;论公序良俗原则[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刘银良;公序良俗原则的价值定位[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4年04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张杰 邢斌 唐义生;违反公序良俗原则的行为如何裁量[N];中国工商报;2012年

2 王红亮 胡平;浅谈公序良俗原则在广告执法中的运用[N];中国工商报;2013年

3 周内金;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4 薛 萍;公序良俗原则的司法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5年

5 肖丽容邋张郁;公序良俗原则在民事审判中的运用[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黄澄;谈公序良俗原则的适用[N];人民法院报;2000年

7 秦秀敏;婚内财产岂容送“二奶”[N];检察日报;2001年

8 张兆纲邋徐庆兵;分手欠条的法律效力如何认定[N];江苏经济报;2007年

9 高健;公司的社会责任应该具体化[N];民主与法制时报;2007年



本文编号:17198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7198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5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