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医疗行为中过失责任的分配问题
本文选题:组织医疗行为 + 医疗风险 ; 参考:《河北法学》2015年02期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医疗行为的分工越加细密化,各分工领域也越加专业化,组织医疗行为成为现代医疗的主要模式。因此,组织医疗行为中的医疗过失责任分配也成为医疗刑法理论中的重要问题。组织医疗行为中过失责任的分配因组织形式的不同而分配标准也有所不同。在医疗共同过失犯中应以共同犯罪的责任原则——部分行为全部责任来分配责任;在医疗过失竞合犯中应以原因力规则来分配责任;此外在医疗责任的分配中还不能忽略对医疗监督过失和医疗管理过失责任的分配,以免出现"地位越高、离现场越远,越没有责任"这种责任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发生。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ivision of labor of medical behavi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detailed, and each division of labor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pecialized.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behavior has become the main mode of modern medical treatment.Therefore,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negligence liability in the organization of medical behavio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theory of medical criminal law.The distribution of negligence liability in organizational medical behavior is different according to different organizational forms.In medical joint negligence, the principle of responsibility of joint crime should be adopted-the total responsibility of some acts should be assigned, and the rule of causative force should be used to distribute the responsibility in the joint negligence of medical treatment.In addi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supervision fault and medical management fault liability should not be ignored in the distribution of medical responsibility, so as to avoid the phenomenon that "the higher the status, the farther away from the scene, the less responsibility".
【作者单位】: 华东政法大学;
【分类号】:D923;D9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林亚刚;犯罪过失的理论分类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法学评论;199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刘霜;;关于业务过失犯罪若干争议问题的探讨[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4 韦国猛;;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责任浅析——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六条为中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5 张训;;论民生刑法的出场——受达顿《中国的规制与惩罚:从父权社会到民权社会》的启迪[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6 周铭川;;片面共犯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7 尤佳;;《侵权责任法》第24条的性质及适用探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8 郭玮;;论侵权责任归责原则体系——以我国的立法为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冯凡英;;也论“片面共犯”[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张文英;;网络名誉侵权行为及其责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丁志;;论过失共同犯罪[A];2005年贵州省法学会刑法学年会论文集[C];2005年
3 孙世光;;生产者责任延伸法律制度的正义性分析[A];200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卷)[C];2007年
4 袁碧华;;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的职业保险探析[A];中国商法年刊(2007):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商法建设[C];2007年
5 张文;杜宇;;自然犯、法定犯分类的理论反思——以正当性为基点的展开[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6 张远煌;;犯罪理念之确立——犯罪概念的刑法学与犯罪学比较分析[A];犯罪学论丛(第一卷)[C];2003年
7 岳平;;犯罪学层面上的反思——黑社会犯罪[A];犯罪学论丛(第二卷)[C];2004年
8 楼伯坤;;比较视野中的犯罪行为——兼论犯罪行为学的诞生[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张凌;王拓;;被害人过错的刑事法机能[A];犯罪学论丛(第七卷)[C];2009年
10 王姗妮;;交强险需“正本清源”——以公平为视角谈我国交强险赔偿限额的合理性设置[A];探索社会主义司法规律与完善民商事法律制度研究——全国法院第23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青松;间接正犯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少林;被害人行为刑法意义之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5 李晓欧;不纯正不作为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宋发彬;基于医患关系的医务人员法律地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琼;论中国精神损害赔偿的事实及相关基础[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王锦;环境法律责任与制裁手段选择[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昀;废物污染环境犯罪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9年
2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玉英;商业广告虚假荐证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叶传禄;著作权侵权赔偿责任及赔偿数额的确定[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马锦毅;论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夏路;论医疗损害责任归责原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赵莉颖;论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人身伤害之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许力涛;劳务派遣中的雇主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钱松;我国司法鉴定人民事责任法律属性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马朗;犯罪的二次性违法属性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非刺;审计过失责任应该追究[J];陕西审计;1999年05期
2 蔡文倩;;英美过失责任之产品制造人责任浅析[J];法制与社会;2013年09期
3 周辉;论缔约上的过失责任[J];宜春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 谢文钧;;论决策过失责任的构成问题[J];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5 刘巧兴;;汉德公式在侵权过失责任认定中的应用[J];河北法学;2013年10期
6 熊春泉;张静;;“理性人”标准作为事故过失责任认定标准的经济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А·Д·高尔布札;Е·А·苏哈雷夫;张锦霞;;关于过失责任的立法编纂[J];国外法学;1980年01期
8 戴治勇;;执法经济学:一个文献综述[J];管理世界;2008年06期
9 陈兴良;过失责任论[J];法学评论;2000年02期
10 陈承堂;售后警示义务——严格责任抑或过失责任?——试论美国《第三次侵权法重述:产品责任法》第10条的归责原则[J];江淮论坛;2003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农光辉;谁买单应视过失责任定[N];法治快报;2007年
2 徐爱国;过失责任与严格责任[N];人民法院报;2003年
3 薛忠勋 曹亚峰;慎重判定房主的选任过失责任[N];江苏法制报;2010年
4 晃心怡 郝家耕;大丰药监追究执法过失责任[N];江苏经济报;2004年
5 河北省辛集市人民检察院 李延生;监护过失责任的承担不能一概而论[N];检察日报;2010年
6 河南省永城市检察院 朱凯;7龄童不应承担过失责任[N];法制日报;2005年
7 黑龙江大学法学院 张铁薇;“风险社会”与侵权法的新理念[N];光明日报;2007年
8 通讯员 章仲秋 白世忠;黄梅县加大力度营造良好的经济环境[N];黄冈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郝秀辉;航空器致第三人损害的侵权责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杨义;普通法上过失责任的构成[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宋延豪;矿山安全事故中的监督过失责任[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3 解玉娟;危险责任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
4 常玉峰;刑法中的信赖原则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5 傅吴平;论信赖原则在交通肇事罪中的运用[D];华东政法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5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758224.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