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研究
本文选题:老年人意定监护 + 尊重自主决定权 ; 参考:《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随着人权呼声的日益高涨,老龄化社会的提前到来,老年人的人格尊严和权益保障等问题逐渐受到各国立法的关注。为了应对这一特殊时期所带来的现实威胁与挑战,20世纪中后期,各国纷纷对监护制度进行改革,或颁布新的单行法,或修订原有的规定,从而提出“老年人监护”的新概念。在“尊重自主决定权”“维持生活正常化”等老年人保护理念的驱动下,各国对于监护的方式积极创新,设计出与法定监护相对应的“意定监护”制度。我国2013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26条首次提出了“意定监护”的概念,允许老年人在其具备完全行为能力时,根据个人意愿选任对自己有利的监护人,并优先适用于法定监护,充分尊重了老年人的自我决定权。但遗憾的是,立法并未对“意定监护”的具体内容及适用程序做出明确规定,而且《老年法》毕竟是一部社会法,民事立法目前还停留在“法定监护”完善阶段,并未提出“意定监护”的概念。反观我国现实社会,提前步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结构、家庭结构的剧变给国家和成年子女带去了繁重的养老负担,国外立法实践经验表明,引入“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将大大缓解社会压力,具有时代进步的现实意义。这需要考察域外成熟的立法经验,洞悉把握国际改革趋势,最后结合我国现实国情,从而提出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构建路径的具体建议。本文共分为五部分:导论,分析选题原因,简单梳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本文的写作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章,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之概述。通过对老年人意定监护概念的解读,分析其特征,通过简单梳理意定监护制度之历史流变,分析价值目标,进而阐明引入该制度对我国的现实意义。第二章,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与相关制度之辨。通过与近似民事法律制度比较辨析,明确各制度之间的权利边界,间接论述了我国引入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的必要性。第三章,域外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比较与借鉴。本章主要介绍了两大法系、四个国家关于老年人意定监护的立法情况。英美国家是意定监护制度的发源地,提出“持续性代理授权”制度,针对老年人群体的特殊性,突破传统代理制度所具有的局限性,创新新的监护理念,提出“意定监护”的新概念;大陆法系国家则以此作为参考,德国在修改原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提出“防老授权”制度;日本则吸收了各国的优良经验,以单行法的方式对意定监护制度做出较为详尽的规定,均具有借鉴意义。第四章,我国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检讨与构建。这是本文的重点。阐述我国目前的立法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局限性,在厘清老年人意定监护制度中有关的“监护谁”、“谁监护”、“怎么监护”、“如何保障”四个问题之后,结合国外先进的立法经验,从宏观原则、微观制度、以及相关补充措施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制度设计,提出合理建议。
[Abstract]:On July 1 , 2013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concept of " intentional guardianship " . In order to solve the real threat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special period ,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new concept of " care of the elderly " . In view of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elderly population , the limi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agency system is broken , the new concept of guardianship is innovated , and the new concept of " intentional guardianship " is put forward .
On the basis of amending the existing laws , Germany put forward the " anti - aging authorization " system .
In the fourth chapter ,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e current legislation present situation ,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our country ' s current legislation ,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 and makes concrete system design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macro - principle , micro - system and related supplementary measures .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923.8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卫;;罗马遗产信托及其法学思考与启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刘光华;;论跨国竞争关系的多元化法律调控机制——关于中国温州烟具协会应对欧盟CR法案和欧盟打火机反倾销案的经验实证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3 刘国庆;;关于刑诉中法官调查权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雷安军;;美国司法审查制度的合法性问题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1期
5 王永亮;;失地农民弱势群体的法学考察——以失地农民法律权利弱势为视角[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6 颜飞;;我国刑事诉讼行政化之成因[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赵玉意;;建立我国独立监事制度的构想[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1期
8 綦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信托——以农民获得土地增值利益为视角[J];中国不动产法研究;2010年00期
9 劳东燕;;自由的危机:德国“法治国”的内在机理与运作逻辑——兼论与普通法法治的差异[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10 尤陈俊;;民事法制中的“旧惯”与日据台湾时期的治理术变迁(1895—1945)[J];北大法律评论;2006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黎明;杨国章;;从法秩序利益看检察权的正当性[A];第五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9年
2 徐锦堂;;“一国两制”方针的理解与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私法卷)[C];2006年
3 张华;;论欧洲法院司法系统中的法律顾问官制度[A];2008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国际法)论文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分册[C];2008年
4 吴家友;;对董必武立法思想的几点实践性思考[A];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文集(第四辑)[C];2005年
5 孙振庆;;法官形象定位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以群众司法需求和法官职能为视角[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上册)[C];2012年
6 皮艳红;;从指导走向规制——论被害人过错刑罚折抵制度的构建[A];建设公平正义社会与刑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全国法院第24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下册)[C];2012年
7 季金华;;理论与历史:法律文化多元化的意义阐释[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8 李栋;;试论英国早期国王司法管辖权的扩张——兼谈英国法律文化中“旧瓶装新酒”特质[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9 于明;;《柯克报告》与英国判例法文化[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10 张怀印;;“混合法系”理论研究[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骏;论美国纵向限制法律规范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付晔;中国高校专利产出机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5 田园;侵权行为客观归责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汤媛媛;保险法近因原则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丹;关联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9 金荣洲;7-9世纪中外司法制度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文华;民间规则在民事诉讼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董e,
本文编号:18199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19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