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动产事实物权的适用与理论阐释
本文选题:不动产事实物权 + 正当原因 ; 参考:《现代法学》2015年04期
【摘要】:事实物权与法律物权相对,是指虽不符合物权公示要件但能够证明权利人享有真正物权的权利。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解释中使用了"事实物权"这一概念,由此引发相关法律体系的嵌入与兼容性思考。事实物权的正当性有两个论据:正当原因理论与动态物权理论,前者涉及物权取得须取决于一个正当原因,后者在于说明交易中的物权生成具有渐进性,承认物权变动过程中存在一种新型的由习惯法所创设的中间型权利。新型的转让型事实物权因不需要满足法定的公示要件,因而与传统法的物权法定、物权公示原则存在冲突,这些冲突在理论层面可以通过对物权法定原则的宽松解释和对物权公示要件主义的限缩解释,以及不完全物权理论来予以支撑与证立。
[Abstract]:The contrast between the real right of fact and the real right of law refers to the right which can prove that the right holder has the real right although it does not accord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publicizing the real right. In recent years,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has used the concept of "real right of fact" i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which leads to the embedding and compatibility of relevant legal systems. There are two arguments for the legitimacy of real right: the theory of legitimate cause and the theory of dynamic real right, the former involving the acquisition of real right must depend on a proper reason, the latter is to explain that the formation of real right in transaction is gradual. Recognize the existence of a new type of intermediate rights created by customary law in the process of real right change. The new type of transferred factual real right does not need to meet the statutory requirements of publicity, so it conflicts with the traditional law of property law, and the principle of publicizing real right exists. On the theoretical level these conflicts can be supported and proved by the loose interpretation of the legal principle of real right and the restrictive and condens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octrine of public elements of real right as well as the theory of incomplete real right.
【作者单位】: 中国计量学院法学院;
【分类号】:D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涌;;论信托法与物权法的关系——信托法在民法法系中的问题[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王利明;;一物一权原则探讨[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陈永强;;物权变动三阶段论[J];法商研究;2013年04期
4 孙宪忠,常鹏翱;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分[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坤;曾祥华;;行政过程的社会正当性——利益平衡[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2 张洪松;;公司法人格否认:要件解析与类型定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3 吴沈括;;论博客刑事责任之归致——以刑法解释为进路[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4 王春业;郭剑峰;;普通公民应享有对法律文件解释的启动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5 陈玉山;;论法教义学的实践品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6 吕明;;论法律原则的选择适用[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7 孙宪超;;大陆法系民法对罗马法错误制度的继受及中国民法中的重大误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2期
8 杨锦炎;;论诉讼证明对象——以法律方法论为启示[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9 李青;翁焱;;论法律漏洞及其补充[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杨铁军;;法律带来的是什么?——评《无需法律的秩序》[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温辉;;我国检察机关性质分析[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廖建求;姜孝贤;;法经济学语境下的环境侵权归责原则重构[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5 舒国滢;;方法论看抽象法学理论的发展[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法治文明的承继与融合”法律分论坛论文或提要集[C];2004年
6 刘希;;法律:一种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文化——我国民族民间文化法律保护诸问题的法律人类学分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7 竺效;;生态损害事实及其可填补之类型研究[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曹晓如;;论税法解释的目标与原则[A];中国法学会财税法学研究会2007年会暨第五届全国财税法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孙泳;;公私法冲突的司法选择——论行政合同诉讼中混合性司法规则之构建[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吴广;;司法能动性与行政审判中冲突法律规范的适用——以“上位法优于下位法”的适用困境为切入点[A];全国法院系统第二十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旅燕;论我国私有财产权的宪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玉堂;边沁功利主义分析法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徐子良;经济法司法实施之应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玲;背信犯罪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源;论我国犯罪构成结构之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吕鸣;《鹿特丹规则》与相关货物运输公约的冲突及其协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念明;形式法治下的实质课税主义[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国涛;纳税人权利保护司法论[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小娟;企业环境责任探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鹏章;非强制性环境行政执法行为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5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爱军;行政行为的目的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曹雅晶;带有施惠意图的买卖与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冯国亮;债权人撤销权若干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黄兰;小议社会变迁下转型中国的法院司法[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贺磊;自由心证的法理与制度初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陈永强;论德国民法上的不动产物权善意取得制度[J];比较法研究;2005年03期
2 王洪亮;;论登记公信力的相对化[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3 ;三门峡水利管理局诉郑州市配套建设公司房屋买卖合同纠纷案[J];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报;2004年08期
4 廖焕国;;一物一权原则的困境与出路[J];时代法学;2006年01期
5 陈永强;;诚信义务的自然法基础及类型化——诚信人人像之塑造[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6 孙宪忠;物权变动的原因与结果的区分原则[J];法学研究;1999年05期
7 孙宪忠,常鹏翱;论法律物权和事实物权的区分[J];法学研究;2001年05期
8 孙宪忠;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J];法学研究;2005年02期
9 许德风;;不动产一物二卖问题研究[J];法学研究;201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聚焦物权法草案[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21期
2 郭友旭;传统物权法理论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3 王成;;物权法定与物权整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4 李亚尼;;浅议《物权法草案》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谢增毅;冉昊;;“财产法与物权法比较——兼评《物权法(草案)》研讨会”综述[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6 刘正峰;;论无名物权的物权法保护——从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展开[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7 王志民;徐发明;;物权法定的含义与原因辨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8 张鹏;;物权法定原则的肯定与否定——评《物权法草案》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新近修改[J];法学;2006年12期
9 张明;;物权法安全价值解析[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6期
10 贾少学;;关于物权法基本原则的几点思考[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欣;;《物权法》出台 我们如何应对[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红霄;;《物权法》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贡献与瑕疵分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廖斌;崔金星;;自然资源物权及其在物权法类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董茂云;丁浩;宋永华;;行政法在实施《物权法》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A];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0年
6 吴飞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以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为切入点[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7 彭绍贤;;刍议矿权物权特性及其对矿业立法之影响[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钟爱玲;;论《物权法》中的海域使用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9 裴丽萍;;水资源用益物权立法解读[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昌邑市鑫丰工贸有限公司 姚会兵;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张海冬;解读物权法草案之物权法定原则[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袁祥;市场经济需要物权法[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利明;物权的基本原则[N];检察日报;2001年
5 郑云瑞;物权法定之“法”应包括“习惯”[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富成 常鹏翱;物权法定的意义与法律政策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前海;物权法:撑开公民财富保护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杨静;市委中心组举办《物权法》专题讲座[N];赤峰日报;2007年
9 杨璇;《物权法》规定海域物权是一大立法创新[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徐涛;五度审议 物权法日益“中国化”[N];财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冬梅;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萧博仁;物权法基本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泽功;动态视角下的探矿权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鲍轶欣;民事优先权性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文;物权法定原则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董东;物权法定原则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晓云;论物权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银松;物权法定的缺陷和修正[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何永添;论物权法定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倪莉莉;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吴孝春;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芬;我国物权法定原则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沙艳蕾;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巩寿兵;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872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887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