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植物发明专利保护制度的完善--兼论专利制度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系
本文选题:植物发明 + 植物新品种 ; 参考:兼论专利制度与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关系
【摘要】:现行《专利法》规定植物品种不能授予专利,《专利审查指南》将"植物品种"解释为植物,认为植物为有生命的物体不能授予专利保护。这种规定导致实践中许多植物类主题的发明无法申请专利保护,也导致基因专利和育种方法专利保护范围界定方面的问题。首先介绍我国植物发明专利保护制度的基本情况及其存在的问题,对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制度完善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并就植物发明专利保护制度的完善提出如下建议:《专利审查指南》明确只有"植物品种"不能获得专利保护;通过司法解释或者指导案例明确育种方法发明专利和基因专利的保护范围,《专利法》修订应考虑在生物技术发明专利中规定农民留种权利,并建立品种权和生物技术发明专利的强制交叉许可制度。
[Abstract]:The current Patent Law stipulates that plant varieties cannot be granted patents, and the Patent Review Guide interprets "plant varieties" as plants and considers plants as living objects that cannot be granted patent protection. This rule leads to the failure of many plant inventions in practice to apply for patent protection, and also to the problems in defining the scope of patent protection for gene patents and breeding methods. First of all,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patent protection system of plant inventions in China,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the key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in the perfection of the system. The following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erfect the patent protection system of plant inventions: the Patent examination Guide makes it clear that only "plant varieties" cannot obtain patent protection; Through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or guidance of cases, the scope of prot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s and gene patents for breeding methods should be clearly defined. The revision of the Patent Law should take into account the stipulation of farmers' right to retain seeds in the patent for biotechnology inventions. And establish the compulsory cross-licensing system of variety right and biotechnology invention patent.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基金项目《生物技术背景下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对策研究》(13CFX087)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林林;;高科技进入蔬菜领域[J];资源开发与保护;1987年01期
2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胡风庆;;糖皮脂激素介导的植物基因人工表达调控系统[A];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1年
2 张文会;郭尚敬;张秀省;;紫外线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A];山东植物生理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植物生物学与现代农业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3 黄宏文;;植物基因流动态、迁地保育的遗传风险及资源发掘利用[A];中国植物学会七十五周年年会论文摘要汇编(1933-2008)[C];2008年
4 刘耀光;吴豪;张群宇;崔广荣;田东生;陈乐天;梅曼彤;;可转化人工染色体克隆系统及其植物基因的分离[A];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5 刘旭;董玉琛;;中国农用植物多样性与农业可持续发展[A];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第三届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利用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王兰州;李峤;;植物营养生长信息传递的数学模型分析[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文君;王泽斌;乐怡;赵南明;刘进元;;植物谷胱甘肽磷脂氢过氧化物酶研究的新进展[A];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张静娴;荆玉祥;沈世华;王逸群;高越峰;单雪琴;;固氮相关的两个植物基因转化烟草及其表达[A];全国植物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段礼新;解丽霞;薛震;漆小泉;;植物代谢组学分析平台建立及其应用[A];从植物科学到农业发展——2012全国植物生物学大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A];培育生物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第五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2011基因科学与产业发展论坛会刊[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石屏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阿兰仙;植物基因活化剂落户石屏[N];云南科技报;2006年
2 穆婉婷;土耳其新植物基因库建成并使用[N];中国食品质量报;2010年
3 陈丹 实习生 王若素;植物基因又有新发现[N];科技日报;2004年
4 本报编辑部编译;大步走向基因作物时代[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5 冯竞;植物基因活化剂带来高效益[N];农民日报;2002年
6 记者 何永晋;乌决定建立世界第二大植物基因库[N];科技日报;2001年
7 通讯员 胡剑、潘楠;我率先实现植物基因活化剂产业化[N];光明日报;2002年
8 实习生 徐冰;植物怎么“看”世界?[N];科技日报;2012年
9 周和毅;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在武汉建立[N];中国特产报;2001年
10 胡安宁 张格成;增强番茄对病毒病的抗性[N];农民日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传人;应力对植物生长行为的影响及其相关基因的表达[D];重庆大学;2004年
2 彭金英;植物和昆虫相互关系[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3 蔡卫明;声频调控对水培植物生长效应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齐智;激光对增强的UV—B辐射蚕豆幼苗损伤的防护及修复作用[D];西北大学;2001年
5 余涛;植物逆境相关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分析[D];武汉大学;2004年
6 王光野;盐生植物耐盐结构特性及植物晶体生物学特征与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刘杰;G6PDH与MAPKK9-MAPK3/MAPK6在植物逆境耐受中调节机理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8 安钰;过氧化氢在合作杨苗木诱导防御性反应中的作用[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9 周明琦;CBF信号途径在低温下对植物生长的调控及其育种应用[D];复旦大学;2013年
10 王昕;一种小G蛋白TaRAN1在植物细胞周期和发育过程中的功能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植物研究所);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郝利利;棉花GhMAPKKK42响应环境胁迫并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D];山东农业大学;2015年
2 边腾飞;高等植物基因上游可译框架(uORF)分析和TaPSG719基因uORF对其翻译水平影响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徐妙云;植物防御素Rs-AFP(R39)基因在河套蜜瓜中的表达[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1年
4 吴耿;西南岩溶地区典型植物适应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扬;植物基因调控序列及其转录起始频率分析[D];浙江大学;2004年
6 包志龙;蛋白质激发子harpins诱导的植物信号通路及其交叉对话[D];南京农业大学;2005年
7 游颜杰;植物生长点转化法的初步建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8 唐清杰;马铃薯X病毒载体介导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基因在烟草中的表达[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年
9 戴杰帆;基于线粒体CoⅫ基因序列的赖草属植物系统发育分析[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10 张婷婷;植物非组培转化方法获得转基因植株[D];山西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4132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1941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