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物权法定缓和的可能性及其边界

发布时间:2018-06-12 17:47

  本文选题:物权法定 + 解释 ; 参考:《比较法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我国《物权法》第5条物权法定之"法"的字面含义为法律,而"法律"具有多义性,这为物权法定缓和提供了可能空间;体系解释、沿革解释、比较法解释支持缓和的物权法定,生活需要、交易习惯和类型视角的观察表明严格的物权法定具有不周延性。因此,物权法定可以并且应当作出相对宽松的解释。物权法定之"法"以涵盖行政法规,乃至司法解释为妥。物权法定之"法"不包括习惯法;但法院可根据习惯或者交易需要认定物权性权利,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司法解释加以规定,及时修法更佳。在肯认物权法定应当并可以作出宽松解释的背景下,应严守其缓和的界限,在认定物权性权利的过程中需要考虑事实标准、形式标准、实质标准、必要性标准和排除性标准等五项标准。
[Abstract]:The literal meaning of "Law" stipulated in Article 5 of the Real right Law of China is law, but the "law" is ambiguous, which provides the possible space for the relaxation of property law, system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interpretation, Comparative interpretation supports the easement of property law, life needs, trading habits and types of perspective observation shows that the strict law of property law has a poor ductility. Therefore, the property law can and should make a relatively loose interpretation. The Law of Real right Law covers administrative regulations and even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The Law of Real right Law does not include customary law, but the court can determine the right of real right according to the custom or the need of transaction. When the condition is ripe, it can be stipulated by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and the law should be amended in time.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law of rem should and can be interpreted leniently, it is necessary to strictly observe the limits of its relaxation, and to consider the standards of fact, form and substance in the process of ascertaining the right of property right. Necessity criteria and exclusionary criteria are five criteria.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法学院;
【基金】: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物权类型的梳理与思考——类型视域下的物权法研究”(批准号:TJFX11-039) 2015年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法治中国建设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63152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9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彬,黄海洋;我国物权法定原则的界定问题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齐恩平;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J];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06期

3 刘德良;网络时代物权法的价值理念与基本原则[J];长白学刊;2004年04期

4 ;聚焦物权法草案[J];工商行政管理;2004年21期

5 郭友旭;传统物权法理论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云南电大学报;2004年03期

6 王成;;物权法定与物权整理[J];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06期

7 李亚尼;;浅议《物权法草案》中的物权法定原则[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8 谢增毅;冉昊;;“财产法与物权法比较——兼评《物权法(草案)》研讨会”综述[J];环球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9 刘正峰;;论无名物权的物权法保护——从对物权法定原则的检讨展开[J];法商研究;2006年02期

10 王志民;徐发明;;物权法定的含义与原因辨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欣;;《物权法》出台 我们如何应对[A];资源·环境·和谐社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红霄;;《物权法》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贡献与瑕疵分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训芳;;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获得的林权及其物权法保障[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廖斌;崔金星;;自然资源物权及其在物权法类型体系中的应有地位[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一)[C];2006年

5 董茂云;丁浩;宋永华;;行政法在实施《物权法》中的功能与定位研究[A];2010年政府法制研究[C];2010年

6 吴飞飞;;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质押贷款合同效力的司法认定——以物权法定原则之缓和为切入点[A];金融法学家(第五辑)[C];2013年

7 彭绍贤;;刍议矿权物权特性及其对矿业立法之影响[A];资源·环境·产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8 钟爱玲;;论《物权法》中的海域使用权[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9 裴丽萍;;水资源用益物权立法解读[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山东昌邑市鑫丰工贸有限公司 姚会兵;物权法定原则的局限性[N];大众科技报;2005年

2 张海冬;解读物权法草案之物权法定原则[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袁祥;市场经济需要物权法[N];光明日报;2001年

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王利明;物权的基本原则[N];检察日报;2001年

5 郑云瑞;物权法定之“法”应包括“习惯”[N];检察日报;2005年

6 李富成 常鹏翱;物权法定的意义与法律政策选择[N];人民法院报;2005年

7 本报记者 王前海;物权法:撑开公民财富保护伞[N];中国信息报;2005年

8 记者 杨静;市委中心组举办《物权法》专题讲座[N];赤峰日报;2007年

9 杨璇;《物权法》规定海域物权是一大立法创新[N];中国海洋报;2007年

10 本报见习记者  徐涛;五度审议 物权法日益“中国化”[N];财经时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张冬梅;物权法视野下的林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萧博仁;物权法基本原则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4 魏潜;论物债二分理论及其对民法典体系建构的影响[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5 蔡永民;论物权法视野下的水资源法律保护[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王泽功;动态视角下的探矿权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7 鲍轶欣;民事优先权性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文;物权法定原则新探[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董东;物权法定原则探究[D];华东政法大学;2008年

3 王晓云;论物权法定原则的合理性及局限性[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4 郭银松;物权法定的缺陷和修正[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5 何永添;论物权法定原则[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6 倪莉莉;关于物权法定原则的思考[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吴孝春;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8 刘芬;我国物权法定原则评析[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沙艳蕾;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巩寿兵;物权法定原则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105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105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ac9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