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名损害的侵权法证成与类型构造——以域外经验为借鉴
本文选题:环境污名损害 + 污染逃逸 ; 参考:《政治与法律》2015年11期
【摘要】:"剩余污染"导致的私益损害未能充分得到法律表达是我国当前环境司法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比于当前我国《侵权责任法》规制的环境污染损害具有的真实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等特征,环境污名损害是一种流变的、不确定的社会建构的损害,对其予以重视与规制能够因应环境污染致害特殊机理,契合损害赔偿完全补偿原则,实现捕获逃逸污染的效果。环境污名损害可以划分为邻近污染损害与修复污染财产的环境污名损害两种类型,在未来的法理解析与司法解释中,应当借用既有的制度资源,在法律实践中重视、承认与规制这种新型环境损害。
[Abstract]:One of the important reasons for the current environmental judicial dilemma in China is that the damage of private interests caused by "residual pollution" is not fully expressed by law. Compar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damage regulated by tort liability law in our country, such as authenticity, objectivity and certainty, environmental stigma damage is a kind of damage of changing and uncertain social construction. According to the special mechanism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the principle of compensation for damage compensation, it can realize the effect of capture and escape pollution. Environmental stigma damag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adjacent pollution damage and environmental stigma damage of repairing polluted property. In the future legal analysis and judicial interpretation, we should borrow existing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it in legal practice. Recognition and regulation of this new type of environmental damage.
【作者单位】: 华侨大学法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华侨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团队项目“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化研究”(项目编号:13SKGC-QT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新宝;张小义;;论纯粹经济损失的几个基本问题[J];法学杂志;2007年04期
2 李方一;刘卫东;唐志鹏;;中国区域间隐含污染转移研究[J];地理学报;2013年06期
3 竺效;;大连油污案受损渔民能否获赔?——拷问环境侵权赔偿法律的救济范围[J];环境保护;2010年23期
4 吕忠梅;;论环境法上的环境侵权——兼论《侵权责任法(草案)》的完善[J];清华法治论衡;2010年01期
5 王利明;;我国《侵权责任法》采纳了违法性要件吗?[J];中外法学;2012年01期
6 叶金强;;论侵权损害赔偿范围的确定[J];中外法学;2012年01期
7 竺效;;论环境侵权原因行为的立法拓展[J];中国法学;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赛红;;中国民法视野中的纯经济损失——兼评我国的研究现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2 杨朝霞;;论环境权研究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中国环境法学向何处去[J];研究生法学;2009年03期
3 廖龙芝;;侵权行为法的法律规制基础——冲破“权利”的囹圄[J];研究生法学;2010年01期
4 曹险峰;在权利与法益之间——对侵权行为客体的解读[J];当代法学;2005年05期
5 郑溢鑫;程浩朋;;论产品责任中的纯粹经济损失[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6 王黎明;;交通事故合并质量缺陷致害案的法律适用[J];法律适用;2009年09期
7 林辉芳;杨磊;;论信用卡冒用损害赔偿的法律机理 以交易流程和法律关系为视角[J];法律适用;2010年07期
8 谢鸿飞;;精神损害赔偿的三个关键词[J];法商研究;2010年06期
9 周琼;陈晓红;;侵害“其他人格利益”精神损害赔偿的限制——一种比较法的视角[J];法商研究;2011年05期
10 鲁晓明;;论利益损害赔偿责任中的风险控制[J];法商研究;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2 谢玲;;我们是否真的需要一部生态安全法[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一册)[C];2011年
3 陈红梅;;论环境侵权中纯粹经济损失的赔偿与控制[A];生态安全与环境风险防范法治建设——2011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三册)[C];2011年
4 李姗姗;;纯粹经济损失探析[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法制与行政管理”理论研讨会论文集(行政与法)[C];2012年
5 吴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刍议[A];浙江省2012年保险法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张碧芳;;解构与续造:现行环境侵权救济机制的完善——以S省478件环境侵权案件为样本[A];全国法院第25届学术讨论会获奖论文集:公正司法与行政法实施问题研究(上册)[C];2013年
7 吴金城;刘莉;;生态移民权益的法律保障探析——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A];生态文明法制建设——2014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二册)[C];2014年
8 杨垠红;;论高空不明抛掷物致害的赔偿责任——兼评罗马法到近现代民法的变迁[A];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学术丛书——罗马法与现代世界[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2 李云波;相邻不可量物排放关系的私法调整[D];复旦大学;2011年
3 于林洋;广告荐证的法律规制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4 阳露昭;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基本法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5 杨静毅;医疗侵权的经济分析[D];山东大学;2011年
6 纪镇南;特殊侵权行为归责原则之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7 金正振;纯粹经济损失的比较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王亚男;外派船员人身伤亡损害赔偿法律问题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年
9 廖焕国;侵权法上注意义务比较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姜志俊;论消费关系及其法律的适用[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尚晓璐;缺陷服务行为致第三人损害的民事责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高建;论死亡赔偿金的性质、标准与分配[D];苏州大学;2010年
3 贾宇润;商品房买卖中房屋逾期办证法律问题探析[D];西北大学;2010年
4 戴毅;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与工伤保险待遇责任竞合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徐倍歆;论无意思联络数人侵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李颖;高空抛掷物侵权责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7 杨丽;死亡赔偿金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0年
8 蒋晓莉;从审判视角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责任主体[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9 邬砚;机动车致人损害的赔偿责任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0年
10 王莉;地下挖掘物侵权责任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卫东;张国钦;宋周莺;;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演变趋势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5期
2 方创琳;刘海燕;;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区域剥夺行为与调控路径[J];地理学报;2007年08期
3 张晓平;;中国对外贸易产生的CO_2排放区位转移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2期
4 刘卫东;刘红光;范晓梅;陈杰;唐志鹏;;地区间贸易流量的产业—空间模型构建与应用[J];地理学报;2012年02期
5 刘红光;刘卫东;范晓梅;;贸易对中国产业能源活动碳排放的影响[J];地理研究;2011年04期
6 程啸;侵权法中“违法性”概念的产生原因[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7 邹雄;蓝华生;;环境污染责任适用范围辨析——《侵权责任法》第八章解读之一[J];海峡法学;2011年01期
8 吕忠梅;;环境公益诉讼辨析[J];法商研究;2008年06期
9 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5期
10 杜景林;;德国环境责任法[J];国际商法论丛;2005年00期
,本文编号:2049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49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