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走出法学的概念天国:法律行为概念的否弃与替代性框架结构探微

发布时间:2018-06-26 06:36

  本文选题:法律行为 + 意思表示 ; 参考:《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摘要】:法律行为系契约与单独行为的抽象上位概念,为德国潘德克顿法学所首创,并被大陆法系中的德、日等国采纳。我国民法也继受了这一概念。法律行为有过度抽象的倾向,实益上亦存在一定缺陷,其并非民法所不可或缺的部分。法律行为在概念上无法决绝地与意思表示相区隔,在实益上也与行为性格的意思表示以及原因/结果性格的契约、单独行为相杂糅,使实务无端复杂化。因此,否弃法律行为至少可为一种理论上的选择。在否弃法律行为的基础上,由意思表示替代法律行为肩负其原本承担的行为意义方面的技术分析功能,同时将契约、单独行为作为仅具结果意义的因意思表示发生效力而产生的单纯法律关系,则逻辑上更为清晰,实益上更为便利。
[Abstract]:Legal act is an abstract epistemic concept of contract and individual act, which was first introduced by Pandkton Law of Germany and adopted by Germany and Japan in the continental law system. China's civil law has also been accepted this concept. Legal acts tend to be too abstract, and there are some defects in the practice, which is not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ivil law. The legal act can not be definitively separated from the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in concept, but also with the expression of intention and the contract of the character of cause / result in the beneficial aspect, which makes the practice complicated for no reason. Therefore, whether to abandon the legal act is at least a theoretical choice. On the basis of whether to abandon the legal act, the legal act is replaced by the expression of will,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technical analysis of the meaning of the act, at the same time, the contract is replaced by the contract. As a pure legal relationship which has the effect of meaning expression, the single act is more clear in logic and more convenient in benefit.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法学院;
【分类号】:D9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丁勇;论德国法中的第三人缔约过失责任[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许中缘;;论民法中单方法律行为的体系化调整[J];法学;2014年07期

3 朱庆育;;法律行为概念疏证[J];中外法学;2008年03期

4 康·茨威格特;海·克茨;谢怀h;;;瑞士民法典的制定及其特色[J];环球法律评论;1984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际春;孙虹;;论“大民事”[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孙晓光;;从家庭本位到个人本位——古代法与近代私法主体之比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叶金强;;论违约导致的精神损害的赔偿[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4 邵建东;曾见;;情谊行为还是法律行为——德国联邦最高法院“女方停服避孕药”案评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6 叶金强;;动产抵押制度:价值目标之偏离与矫正[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7 曹险峰;;罗马法中的人格与人格权[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8 刘玲伶;;章程对公司对外担保的效力影响[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9 胡玉浪;;劳动报酬谈判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1期

10 胡玉浪;;劳动报酬优先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美根;;论专利默示许可——以对专利产品合理期待使用为目标[A];专利法研究(2010)[C];2011年

2 杨铁军;;消费者合同中信息均衡性实现研究——以民法为视角[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王荣平;;对德国民法法人制度的借鉴与反思[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蒋光辉;;无权处分合同效力的法经济学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5 李晨;;法律经济分析的规则视角问题及其实践应用[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6 杨立新;王轶;王竹;王天凡;赵可;;中国民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7 张效羽;;隐私权的道德困境及其化解——论公法隐私权与私法隐私权[A];第四届全国公法学博士生论坛论文集[C];2009年

8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范家栋;;论环境公益诉讼之性质[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王思远;黄明健;;林权的物权请求权探析[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李长坤;刑事涉案财物处理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李国庆;解雇权限制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吴一鸣;英美物权法之大陆法解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尹伟琴;民国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颜晓闽;美国证券法律史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邬先江;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8 陈琦;海上人身损害赔偿制度论[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9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石欣;海洋环境监测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金华;期待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赵华;有限责任公司股权对外转让程序限制二题[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原;解雇事由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王镭;商标反向混淆侵权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源;专利间接侵权理论在我国适用空间的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周姚春;论个人信息的民法保护基础[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陈晓燕;公益征收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耿如昕;反思与重构:我国行政诉讼被告认定规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9 唐琳;非典型股东查阅权探讨[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刘f,

本文编号:2069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069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7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