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法律论文 > 民法论文 >

论见义勇为的侵权法调整

发布时间:2018-10-21 12:41
【摘要】:我国立法将见义勇为行为放在民事责任的框架下加以规范,总体上形成了以"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为主、受益人承担补偿责任为辅"的调整模式,其实质是在见义勇为者、侵权人、受益人三者的微观关系中赋予见义勇为以法律意义。《侵权责任法》第23条创设的侵权人法定侵权责任与受益人的适当补偿制度,均难以实现保障见义勇为者权利之目的。见义勇为行为的价值在于其属社会公共善,应在社会法的层面对其予以规范,应废除《侵权责任法》第23条。见义勇为基金会应调整其现有功能,成为对见义勇为者及时赔偿的平台;见义勇为者亦可选择依过错归责原则向侵权人主张侵权责任。
[Abstract]:Under the framework of civil liability, the legislation of our country normalizes the act of being brave and doing justice, and generally forms the adjustment mode of "the tortious person assumes the tort liability primarily, the beneficiary assumes the compensation liability as the auxiliary", and its essence is the one who acts bravely for the sake of justice. In the microcos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fringer and the beneficiary, it is of legal significance to impart justice to bravery. Article 23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establishes the legal tort liability of the infringer and the appropriate compensation system of the beneficiary. It is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goal of safeguarding the rights of the righteous. The value of bravery is that it belongs to the public good, which should be regulated at the level of social law, and Article 23 of the Tort liability Law should be abolished. The foundation should adjust its existing function and become the platform for timely compensation to the righteous; the righteous can also choose to claim tort liability to the infringer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fault imputation.
【作者单位】: 哈尔滨商业大学;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涉及公众人物侵权问题研究”(项目编号11YJA820074) 2011年度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助编号2011M500696)的阶段成果
【分类号】:D9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轶;;作为债之独立类型的法定补偿义务[J];法学研究;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延满;冉克平;郭鸣;;企业法人目的范围外行为新探——兼评《合同法》第50条之规定[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2 王晓林;;海上保险代位求偿权范围的比较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3 韩秀桃;;略论民国时期法律家群体的法律思想[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叶明;吴太轩;;医疗损害之惩罚性赔偿研究[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5年02期

5 颜良伟;陈慰星;;侵权责任成立要件新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范婷婷;;略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0年01期

7 邢昊然;;利他合同基础理论研究——以第三人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11年02期

8 胡艳萍;;在法制的框架下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李明发;;信用制度的民事法律保障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10 蔡欣欣;;法律进化与利他合同中第三人之权利浅探[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辉;;侵权法的中国化理论与实践——以侵权责任法的一般条款为视角[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焦晓菲;;论经营服务者的安全保障义务[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杨延昭;邵兴全;;从“入库规则”到优先权规则的转化:一个公共选择的视角[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林国荣;;侵犯著作权的构成要件——侵犯著作权的法律问题研究之一[A];福建师大福清分校2003年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5 刘长兴;;环境损害的概念[A];生态文明与环境资源法--2009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振江;;论林纸一体化进程中的生态风险及对策[A];生态文明与林业法治--2010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7 蒋浩;;情势变更原则及其法律适用——以国际金融危机为背景[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8 陈姝,

本文编号:22851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falvlunwen/minfalunwen/22851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6b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